换个“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变得比现在更好吗?

2022-07-07   简单心理

原标题:换个“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变得比现在更好吗?

恨、心碎、愤怒、无力感,是我们面对让自己受伤的“原生家庭”时常见的情绪。

但,正是光与影的结合,才有了立体、生动的我们。

这些年,伴随生活压力不断增多与对心理学的认知提升, 大众逐渐开始关注心理咨询。

无论是形形色色的科普还是真正进入到咨询中, 原生家庭几乎是最具有讨论度的主题。

从社会学的定义来说,从小长大的家,包括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这是原生家庭。

长大以后,与伴侣组建的是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火了之后, 大家纷纷开始把自己的问题和父母联系在一起,当然这肯定是有关联的。

作为咨询师,我听过这样的话:

——“我越来越像父母,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我的抑郁症都是他们的造成的。”

——“我害怕婚姻,因为他们婚姻不幸,我留下深深的阴影。”

——“我恨他们!”

——“我不知道如何和他们相处。”

恨、心碎、愤怒、无力感,是面对让自己受伤的原生家庭产生的常见情绪。

只可惜,维持现状往往只会带来难以改善的负面情绪、冲突和矛盾。

主动来咨询的人,大部分有修复原生家庭创伤的诉求。

经过两年的咨询经历我逐渐发现, 与原生家庭创伤和解分为五种程度。

01

允许怨恨或爱

孩子先天具备爱父母、渴望与父母亲密的需要。

这可能带来两种后果:一类人面对原生家庭创伤压抑对父母的愤怒,以爱之名无限体谅父母;另一类人则用冷漠、回避、甚至敌对等决裂的方式拒绝靠近父母。

我想邀请这两类朋友, 暂停对父母单一的情感。

如果你明确感受到了对父母的不满,甚至怨恨,你可以找个自己舒服的方式说出来。

这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不孝的人,也不意味着你不懂事、不会体谅辛苦抚养你的父母。

如果你充满对父母的恨意,但在某个时刻也会心疼或者想念他们,那个感觉是源于爱,你也不用回避它,这不代表你受的伤害消失了,也不说明父母没有错。

人的行为复杂且多面,在关系里没有绝对好的体验,也没有绝对坏的体验。与此同步的,是我们的个人感受,有爱有恨。

打破单一的情感,内心的矛盾感也会下降。

02

理解养育方式的代际传承

常见的原生家庭创伤包括:被严厉对待、缺乏陪伴、被贬低嘲笑、重男轻女、身体暴力等等。

由这些创伤带来的影响有:低自尊、缺乏安全感、易怒、对自己和别人严苛,甚至诱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困扰。

我希望你除了看见父母粗暴、糟糕、严苛的养育方式之外,再多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自己? 这一切显然与父母经历的养育息息相关。

《老友记》中Monica有较强的控制欲,这与她妈妈的控制难以分开,在外婆葬礼上妈妈却哭诉着外婆是如何严格对待自己。

我这么建议, 并不是劝大家做一个完全谅解父母的乖孩子,这和那些用理解防御愤怒和怨恨的孩子无异。

理解缘由和彻底原谅是两回事。

理解父母的养育方式是走向和解的开端,你会在完全坏的体验里拥有喘息的机会。

因为有缘由地对你不好,意味着“不是因为我不好,父母才这样对我”。

大部分父母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成为了父母。

遗憾的是,在自我关照意识还不强的年代,绝大部分父母没有机会修复自己的伤疤,并且 不自觉的把伤害传承了下去。

所以,想要修复原生家庭创伤的朋友, 我想说:你们很棒,你们的意识可能打破伤害的传递,或者让伤害降低。

03

甄别爱与刺

除非极端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任何人都可能对身边的人产生正向或负向的情感。

父母给我们的情感更容易反映出高浓度的正向或者负向的情感——那就是爱与亲密、讨厌与伤害。

我的来访者大多为90和00后,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受到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的影响, 出现了中国子女的常见痛苦: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无比在意。

子女感受到父母并不在意自己(包括健康、情感、陪伴),只在意成绩。

这是人本主义中提到的,有条件的关注和爱。

我们形成了一种认知模式:如果我考得好,父母会喜欢我,如果我考得不好,父母就会不喜欢我、讨厌我。

我会和来访者探讨:关注成绩背后究竟是什么?生活的压力、岗位的竞争、虚荣心,其实还有 父母对子女拥有体面生活的期待和对子女的担忧。

当然,我们接受多元价值观、看过更多发展可能性后,会反驳:难道只有学习好才可以过得好吗?

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不同,看重学习成绩的父母心里一定是:是的,学习不好,没有出路。

我们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这个问题谁对谁错,而是,我希望给大家一个视角——父母的视角。

学习用对方的视角来思考,你可能会克服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认知错误。

不会直接表达爱的父母大有人在,我们需要甄别。

话语间,哪些是爱——关系你的、在意的出发点,哪些是刺——错误的、粗暴的、严苛的执行方式。

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看到爱会获得力量,认清伤害可以保护自己。

04

明确自身责任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成年人,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独立或者逐步独立的时机。

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做好准备,想要修复原生家庭创伤最有效的方式是 行使自己的责任。

我们的个人责任有哪些?

除了宪法规定公民的责任之外,心理层面有:喜欢自己,肯定、接纳自己,鼓励自己,允许自己犯错误,还要相信自己会好变好。

你看,这像不像你期待的耐心的好父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滋养自我心理状态的好父母, 这是一种刻意的锻炼带来的能力。

如果你还没有成年,你可以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好朋友聊聊烦恼、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开心也属于自身责任,你有责任让自己更快乐一点、更有勇气。

05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的畅销心理学著作《非暴力沟通》告诉世人,有一种沟通方式可以 避免伤害彼此,让人们情意相通。

非暴力沟通包含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元素。用一个句式来概括:

“我看到(或听到)你.......我感到........我需要.........希望你可以为我做......”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也许有机会我会专门写一篇非暴力沟通的内容。

提醒一下大家, 非暴力沟通方式要求比较高,做不到也不要太懊恼。(毕竟这也是最高境界了~)

最后,祝所有被原生家庭创伤困扰的朋友,早日与其和解。

只有光与影一起,才会促成立体、生动的我们。

点击 名片,查询关于 卢倩茹咨询师的内容:

点击 心理体检,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图片来源: Chloe Young

责编:yy,ying

“心理体检”服务也许能帮到你

点击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