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品有效成分“含量越高、种类越多”,效果就越好吗?

2019-09-21     医学护肤丛医生

每个消费者,都希望找到安全、有效的护肤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壁垒被打破。消费者的护肤知识迅速提高,对成分越来越了解,“成分党”开始崛起。消费者厌倦了商家各种无脑吹,开始追求护肤的本质,这本来是好事。但是,消费者对成分过度强调,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比如,最近甄垚收到很多小伙伴类似的咨询,如下图:

相信这位小伙伴做了不少功课,对成分有一定了解,问题也貌似专业。但这位小伙伴犯了大部分“成分党”经常犯的错误,孤立、单一的看待每个成分。实际上,一款产品发挥效果,涉及因素众多,并不是只看几个活性成分的特性。

影响产品特性的因素

要开发一款有效、安全的护肤品,必须要考虑几个因素:1、核心成分的特性;2、成分搭配;3、稳定性;4、吸收和渗透;5、生产工艺;6、包材等。我们这里只讨论影响产品“有效”的因素,产品的防腐体系、增稠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感官修饰体系等暂不讨论。

1

核心成分的特性

核心产品的特性,决定了一款产品的高度,尤其是功效型产品。核心成分的功效,是消费者最喜欢了解的内容,也是商家重点宣传、炒作的点。网络上有很多解析成分的大神。只要稍微留意,大部分核心成分的基本特性还是可以容易掌握的。

如果想深入一点,可以搜索相关的专业论文。中文资料少,可以搜索英文文献。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不过,大部分小伙伴没有这个耐心,或者没有这个兴趣和时间。相关知识主要来自“意见领袖”,但现在的“KOL”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传播的知识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多错误的观点,以讹传讹。

消费者对成分最感兴趣的是效果,基本忽视成分的其他特性,想当然认为只要添加这个成分,就一定有效果。殊不知,每个成分发挥功效,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比如大家熟知的美白成分果酸,在PH值3.5以下,才可以发挥最大功效。当PH值超过7,效果就所剩无几了。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一个成分含量越高,效果就越好。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比如网红成分烟酰胺,单独使用,2%是起效添加量,随着浓度增加,效果也会增强,添加量达到5%后,再增加浓度,效果虽然还会增加,但不是线性增加,只是稍微增加一点。同时,刺激性会增加很快。

而很多商家利用消费者“含量越高,效果越好”这个认知,片面强调核心成分添加量,您加2%,我加4%,另外一家就加10%。这种单纯以“添加量”作为炒作卖点的产品,配方简单粗暴。能够流行,可能和价格便宜关系很大。

了解核心成分的特性,除了了解功效,还要知道达到效果所需的条件。同时知道成分的溶解性、沸点、燃点、分子量、分子式、稳定性、毒理数据等特性,才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断。这个要求,对普通的消费者好像太高了。

另外,同一个成分,不同的原料供应商,提取方式、生产工艺都会有差异,表现出来的最终特性也会不同。这种差异有时候还很大,最终会影响产品的实际体验和效果。

2

成分搭配

化妆品每个单一成分,就像一味味中药,要想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多种成分配伍。比如烟酰胺单独使用,就没有烟酰胺+十一碳烯酰基苯丙胺的效果好,这是OLAY小白瓶的专利。再比如经典的抗氧化产品“修丽可CE复合修复精华液”,采用VC+VE+阿魏酸的搭配组合,比单独使用VC、或者VE的效果好。杜克大学的两位教授,凭借这个发现,创立了修丽可这个品牌,后面被欧莱雅收购。

再比如皂基洁面产品,如果只用皂基做为清洁成分,清洁力强,对皮肤刺激性大,但如果复配一些两性表面活性剂,或者一些赋脂性表活,可以降低皂基的刺激性。让皂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放心使用。不用谈“皂基”而变色。

不同成分的搭配,是商家的核心机密,一般不会轻易外传。这些搭配,有些是偶然发现,有些是经过研究人员大量的实验发现的。不用说普通的消费者,就算是而研发人员,也有自己的知识边界,不一定了解这种复配关系。而这种复配关系,是“成分党”常常忽略的内容。

护肤品配方,不是简单的1+1>1的关系,有时候1+1<1,用哪个成分,不用哪个成分,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并不是成分种类越多,效果就越好。

3

稳定性

一个成分的功效再强,但没有办法在生产过程、仓储期保持稳定,就很难发挥作用。比如有些商家大肆炒作的抗氧化、美白成分谷胱甘肽,抗氧化能力确实很强,实验数据很有说服力。但是,这个成分稳定性差,见光、水、热,很容易分解氧化,失去效果。这给配方、生产、仓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如果您信了商家的宣传,他们确实也添加了足够的量,但到您使用时,还有活性的成分可能已经很少了,又怎么能奢望被氧化、变性的谷胱甘肽发挥作用呢。

类似的功效成分很多,比如VC、A醇等。商家在宣传时,很少会提到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复配了什么成分,使用了什么基质,采用什么乳化体系,来保障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不但是生产过程稳定,还要经过仓储期,消费者使用过程都能保持稳定,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而这些,普通的消费者很难弄清楚。

4

吸收和渗透性

对于需要渗透进入肌肤内部发挥作用的成分,保证有效成分安全、足量到达目标位置,才可以发挥最大功效。多少看起来华丽丽的成分,被角质层阻断在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比如大家熟知的胶原蛋白。曾几何时,胶原蛋白被认为出色的抗衰老成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后面研究人员发现,普通的胶原蛋白分子量大,根本无法渗透进入肌肤内部,只能停留在皮肤表面起到保湿的效果。

关于吸收和渗透,甄垚在上篇文章《不了解“化妆品吸收”,护肤品浪费一大半》大概谈过。如何促进有效成分到达目标位置,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很多研发人员都不一定能掌握,何况是普通的消费者。

5

生产工艺

化妆品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最终特性息息相关。比如:先加哪个成分,后加哪个成分,在什么温度添加,哪些成分需要提前分散,均质器的搅拌速度、搅拌时间是多少,要不要抽真空等等,都是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严格、科学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对保证产品的品质关系很大。

生产设备对产品的最终特性也有影响。以纯水处理设备为例,好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水的纯度,避免各种离子、细菌影响产品的品质。名牌真空乳化锅,能够让各种成分充分混合,生产出来的产品光泽度高,性质稳定。

6

包材

合适的包装,可以避免包装和内容物发生二次反应,污染内容物。产品在仓储期的稳定性和包材也息息相关。合适的包装,使用方便,不会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包材还可以充分体现产品的卖点,像消费者传达品牌理念,满足消费者的心里需求。

成分党的意义

很多小伙伴看到这里可能会问,那我们了解产品的成分还有什么意义?大家不要急,了解成分还是很有意义的。成分党的出现,是消费者对商家无底线宣传、无脑吹的反制,消费者将关注点回归到产品本身。成分党的出现,让商家再也不能像原来一样,毫无根据和依据的炒作各种成分。需要拿出实打实的科学依据来说服消费者,虽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暗井”,但比原来进步很多。了解了成分,可以大致了解一款产品的特性和功效诉求,帮助我们避开很多雷区。

但是,不要陷入“唯成分论”,从一个极端进入另外一个极端。判断产品的特性,只看几个活性成分,只关注有效成分添加量,认为有效成分含量越高越好、品种越多越好。

在判断一款产品时,先认真分析一下成分构成,大概推断一下产品特性。然后寻找和自己皮肤类型相似的消费者,看看他们使用后的评价。结合前面的成分分析,综合判断,就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避免不必要的大坑。

综上,了解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适合的产品,避免很多雷区。但不能孤立、单一的看待成分,要结合多个方面综合判断。不要陷入“唯成分论”的误区。

请转发本文,支持我的朋友甄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sQVm0BJleJMoPMCU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