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有人说“周杰伦微博热度太低”,引发了周杰伦粉丝立即放下手中的奥数卷子和补习班收据,借来全公司的手机,帮杰伦刷流量。
经过几天抢救式奋战,周杰伦“微博超话”登顶榜首,对于压根没有微博的周杰伦来说,又躺赢了一次。
虽然不知道“超话”是什么鬼,但听起来已经牛逼哄哄的了。
都9012年了,人肉还能战胜机器,走上数据刷水排行巅峰,这是奇迹。
但如果知道这是中年人干的,也就不足为奇。毕竟我早就说过:别得罪中年人,他们狠起来什么都学。
中年人零基础认真学习起了“如何在微博做超话数据”,以极其沙雕、错误百出的行为艺术解释了“人类到底能不能把20年前的偶像顶上去”。
能轻松干掉娃的奥数难题和阅读理解的中年人,面对微博打榜的复杂技术套路却略显臃肿笨拙,还往对方球门里踢......但就为了证明微博年轻人对“一个过气歌手”的误读,这场“夕阳红集体诈尸”最后还是咬牙切齿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其实中年人的主力军还没怎么出手呢,因为大多数人知道的时候已经结束了。
前天晚上小伙伴给我发了一条消息:
我知道我又后知后觉了,追热点的节奏也比别人晚16个小节,但没关系,在后热点时代照样能写,这也许就是中年人的软实力。
不管是拖沓于热点之后的追击,还是拖沓于数据之后的冲顶,都是中年人胜利的标志之一。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届中年人和以往每一届都不同,通常你以为的他们的“不行”,那可能只是他们懒得陪你玩而已。
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随时随不要面子地high起来,陪你刷水,等你下课。
在整件事情里,有一个核心在这里:
周杰伦粉丝=中年人。
有些极端主义网友把周杰伦粉丝描绘成耄耋老人,这就不科学了。
要知道,我们最初粉周杰伦的这一批人,在我们父母那一代看起来也是“不大正经”的。
当年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去拥护一个吐字不清、唱歌没调、叨叨念经体的音乐人,也是不受中年人待见的。
我们说“周杰伦唱歌好听”,爹妈说“比毛宁好听吗”……
我们说“周杰伦长得不错”,爹妈说“比蔡国庆好看吗”……
我们说“周杰伦很有特色”,爹妈说“比费玉清还有特色吗”……
当年对我们来说:费玉清粉丝=中年人。
并且内心会嘀咕:费玉清?哈哈哈哈哈哈......
而这届年轻人认为:周杰伦粉丝=中年人。
并且内心会嘀咕:周杰伦?哈哈哈哈哈哈......
没关系,我们才不管年轻人怎么想,反正我们也会想:蔡徐坤?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帖子很有可能会被群殴)
所以你明白了吗,周杰伦是这届中年人的青春,包含着不可复制的叛逆、自由与争取。
当初为了他,无数少男少女跟爹妈斗智斗勇。这么多年不刷数据只靠碟片销量和演唱会门票把周杰伦顶上了华语乐坛一哥的宝座,是真枪实弹出来的,不是刷出来的。
“中年人不懂如何在微博给爱豆刷数据”是大多数中年人根本已经不玩微博了。他们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买演唱会门票不就完事儿了么。
当年轻人整天在微博上疯狂呐喊然后挤破头秒杀免费演唱会票的时候,中年人默默掏出金卡,一口气买十几张杰伦演唱会VIP卡座,我们骄傲了吗?
不过刷数据这方面,确实out了。
周杰伦的老粉丝去哪儿了?在辅导班的门外,在游泳馆的池边,在辅导作业的桌旁,在厨房和马桶上,在鸡娃的长征大道上狂奔,在砸钱培养着下一个时代的人才……
当95后们因中年人不刷微博而嗤之以鼻的时候,别忘了将来能对你们嗤之以鼻的00后和10后们,现在还在我们手上……
但中年人果然不认输,尽管承认了“不懂如何刷数据”这一事实,但还是弘扬了强韧的学习精神。在这个时代,真真假假,不知为何,喜欢一个人也要用数据说话。我们中年人从小不是这么长大的,觉得匪夷所思。
不知道迷恋流量的那些年轻网民哪来的大把时间花在网络上,做一些实际没什么用却看起来很美的事情——比如刷数据。也不知道他们动辄四五六位数的刷水开销到底成就了谁。
如果说数据漂亮就是他们对主流价值影响力认可的唯一标准,那真的有点可悲了。
前几天的培训课,正好有讲到这样一个内容:
从A到D,分别是现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的金曲——多媒体时代的金曲——卡带时期的金曲——传统媒体时代的金曲。
也是从最依赖数据流量的歌曲,到完全不需要数据也流传久远的歌曲。
也是从最年轻的一代喜欢的歌曲,到60、70后一代人钟爱的歌曲。
也是从很快就会死掉被忘记的歌曲,到经久不衰不会被遗忘的歌曲。
周杰伦大概是出现在B和C的时代,那时候哪有什么微博,更没有粉丝刷水这一说。
在这方面,现在的00后就很可怜了,他们听什么看什么,不是通过自己的筛选和忠于自己的喜爱,庞大的数据带领他们,follow着“大家都在看什么听什么”,于是自己也去,免得“落伍”,和同龄人“格格不入”。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大多数中年人还停留在“以质取胜”的时代情怀里,对数据这种东西本身就嗤之以鼻。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还有资格去寻找非常小众的东西,一些另类的看似没有太多市场却个性鲜明的美好的音乐,常常拥有众多忠于自己的粉丝。
直到今天很多中年人还能为寻找到一些当年的情怀而感动,前几年李宗盛冷不丁的出一首《山丘》依然也能让很多70后潸然泪下,记录的是一个没有数据流量的年代的纯粹和美好的延续。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场犹如对“流量为王时代”进行了一场鞭刑的顶级盛宴,也不算是中年人的胜利,这只是一场集体起哄,不过倒是打通了两代人的任督二脉,似乎有了点对话的通路。年轻粉圈终于知道流量不代表一切,靠作品说话才是王道;中年人也终于知道了...蔡徐坤是谁......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年人也中了流量的毒,为虚无而颓废的数据营销添砖加瓦,有这点时间不如努力工作,多赚个三五斗又能包场周杰伦的演唱会了。
我们中年人不看流量,要看流水。
我们中年人也不做数据,我们自己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最牛逼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