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总被邻国欺负?不仅是北方,南方这个小国也敢率军入侵

2019-08-27   路生观史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也就是距今900多年前,在北宋曾爆发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双方是北宋和交趾(今越南)。

在此我们说一些题外话,从北宋开始我们的民族性格开始变得内敛和含蓄,凡事都找好的说,凡事要顾忌所谓的脸面,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人出格,那就是不合群、不合规,大家一起批判他。

这就是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家国情节让我们空前团结,也让我们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前行。为何从赵光义北伐失败开始,宋军对外战争一直是败多胜少,被辽国、西夏欺负得像个小媳妇。到了熙宁八年,就连小小的交趾都想“分一杯羹”,当然这并非那么简单,以当时熙宁变法积攒的实力,宋军对付交趾绰绰有余。

越南是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国家小实力不足,也经常作为我天朝上国的附庸国,但从古至今,这个国家从来没有安分过,不停地搞事情,这也许跟当地的气候有关。如果对宋、辽、西夏性格品评一下,辽国强悍野蛮,西夏阴险狡诈,而宋朝则温和有礼。

所以面对敌人入侵,我们宋朝人总要从长计议,尽量化干戈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越南人则不给你这个机会,史料记载“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陷钦、廉,破邕四砦”。

熙宁八年,交趾突然入侵,兵力八万左右,很快攻陷了钦州、廉州等地,直逼邕州重镇。

此时邕州知州苏缄手下只有2800名民兵,而他面对的可是近10万交趾军队,这个仗理论上根本没法打,并且还是在冷兵器时代。苏缄则不这么想,作为一方官员,就要尽到当官的责任,于是他“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

苏缄开始组织士兵,招募勇士,训练杀敌,分兵防守城池。面对强敌,苏缄初始并没有死守,而是派兵迎敌,杀死敌军200多人。然而敌人太多,数量差距太大,最后只能退进邕州城。居高临下,宋军以神臂弓大量杀伤敌人,在此期间,苏缄也多次向周边求援。

史料记载“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逗遛不进。缄又以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泣,督守节。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苏缄向刘彝求援,将领张守杰胆小不敢来,苏缄再想宋球求援,宋球令张守杰快去救援,这位张守杰却跑到了大夹岭,倒霉的是遇到了敌人,全军覆没。

至此苏缄再也没有援军来救了,这诺大城池只能靠着这2000多士兵,宋军悍不畏死英勇奋战,靠着强弓硬弩,楞是杀敌一万余人。交趾兵也有所动摇,但他们最后得到消息,没有人来救援,这回他们就可以放开手脚攻城了。

在强大的数量优势下,宋军已经无力支撑,交趾人想到了用土垫城的办法,漫山遍野的交趾军兵,把一袋又一袋土推在城下,直到堆高到宋军面前。在交趾军的强大攻势下,宋军败退,全军覆没。邕州城沦陷,在十万敌军的围攻下,苏缄足足坚持了四十二天,这位民族英雄从此也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城遂陷。缄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邕州城被攻破,苏缄大喊“我绝不会死在敌人手中”,之后他回到家,杀了自己家36口人,然后自焚身亡。

交趾军攻城损失惨重,也令其兽性大发,进入城后大开杀戒,开始屠城,全城百姓5万多人无一幸免,皆死于交趾兵的屠刀之下。“蛮至,求尸皆不得,屠郡民五万余人,率百人为一积,凡五百八十余积,隤三州城以填江。”

苏缄以身殉国,他做了所能做的一切,九死无悔,乃一代民族英雄。然而,这一役可是北宋的耻辱,神宗对此也痛心疾首,立即派出宣徽南院使郭逵前去平叛。郭逵对交趾人没有一丝好感,只有残酷的报复,富良江一战,交趾被杀得大败,尸体把江口堵塞。

宋朝的报复是可怕的,交趾杀宋人16万,而宋军杀交趾兵8万,郭逵平定叛乱,一雪前耻,也算是告慰了苏缄的在天之灵。这场战争残酷至极,双方都付出巨大代价,而最终胜利一方是北宋,源于敢于亮剑的精神,对付交趾此类养不熟的蛮夷小国,只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文/九鱼亭)

相关链接: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国时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称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二百五》、《宋史·本纪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