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为什么能在民国时期就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

2020-10-14     新车测评

原标题:他的作品为什么能在民国时期就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

你知道吗?有一个人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你知道吗?有一个人他在民国就有无数的外国人当做崇拜者。他本可以在国外悠闲的过一生,却依然选择回国。他就是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他一生出版了 36种英文著作,《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 《京华烟云》等许多作品作品,而且几乎全都先用英文创作,在国外出版发行,而后才译成汉语介绍到国内。他的1000 多篇文章,被翻译成英、日、法、德等几十种文字,几乎囊括了全世界的主要语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作品大约七百多部。

林语堂曾经经历的10 年乡村生活,留给他的是无尽的新奇与欢乐。其实说林语堂是一位农家子弟,其实并不怎么确切。他的父亲林至诚做过挑夫小贩,没上过学校,完全靠自学识字读书,24岁进人教会神学院,成为一名牧师。林至诚家在天宝镇五里沙村,那里有祖上传下来的一幢房屋。因此,林语堂的祖籍地位于五里沙,而他的出生地在坂仔,如今两地都属漳州市管辖。漳州的那座老屋林语堂肯定去过多次,但他更钟情并将其视为真正故乡的,是坂仔。从漳州五里沙到平和坂仔镇,行程近百华里,即使今天坐车,也得近两个小时。而当时从坂仔到谭州主要走水路,行程需整整一天。

林家还有一层西方背景,那就是基督教徒,他们林家的基督教身份可以一直追溯到祖辈,林语堂的祖母在一名漳州牧师的影响下接受洗礼,成为虔诚的基督徒。至于父亲林至诚,则属"自幼随母皈主"。1880年, 已是牧师身份的林至诚受聘主持基督教坂仔堂会教务,他不仅新建了礼拜堂,还以堂会的名义创办了一-所铭新小学。

西方书籍、基督教,还有常读常新的《教会消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山地孩子而言,能接触到这么多西方宗教、哲学、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学问,简直就是一种奢侈。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得林语堂对西方产生了种强烈的亲和, 并乐此不疲地浸淫其中。

与此同时,父亲林至诚没有忽略孩子们的国学修养。每逢寨暑发期间,早晨八时,父亲必摇铃召集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学习《诗经》化是父亲那语》等古典诗文。林语堂在厦广读书7年,在上海求学4年,每年寒暑假,几乎都要回趟故乡。"但我从不悔恨那么多天的路程,因为那一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至今日仍是我精神上最丰富的所有物。"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林语堂都在九龙江(西溪)及其支流来回往返,在大海漂拍远行。直到1917年,父亲林至诚完成了教会授予的布道使命,离开坂仔回到老家漳州天宝五里沙,林语堂便也再没有回过这块养育并决定了他未来人生走向的故土。那一年,林语堂21岁,已在北京清华学室任教

后来,他在海外差不多生活了30年时间。30年中,虽然几度归国,但都只作短新停留。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中,林语堂不仅过着西方式的生活,而思想认识,更是深得西方文明之精髓。因此,当他站在西方观照、回望有着切肤之感的遥远故乡与无法割舍的传统文化时,便能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客观与深刻,正如儿时在坂仔看山一样,取仰视与俯视相结合的角度,既能出人其中,又能超乎其上。

林语堂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与功绩,是致力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近代将西方文化引人、介绍中国的人,从严复、 林纾始,可谓代有传人,薪火不绝;但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人中林语堂虽非唯一,但要数他最 为成功。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并无他人超乎其上。

他以西方文化的视点切人中华文明,认真审视,比较反思,林语堂在一条前人未能很好开拓的漫长之路, 上探索前行。他研究老庄道教、孔孟儒学、中国化了的佛教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把握中西文化的发展流变,探究人生的意义与真谛,最后却选择、回归了传统。他比其他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更有资格、理由取得"绿卡"加人欧美国籍,然而,他最终毅然决然回国。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不可否认,在这一方面,林语堂是一个天才,他让无数同时代的人汗颜,他的光芒掩盖了所有人的光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yE8JXUBd8y1i3sJ-e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