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夫人之死,即是浪漫之殇,又是对世界的告别

2020-01-14   君山梵静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如作者本人,同时兼具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色彩。作家以简洁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农家女爱玛追求浪漫生活最终却服毒身亡的悲剧故事。莫泊桑认为作者的《包法利夫人》是"对人类生存状况深入、全面且令人惊叹的研究,是生活原状的呈现。"

爱玛虽为农家之女,所幸家境尚算富足,于是她在十三岁时被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读书。她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小说,心中对于那些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满怀憧憬。在答应嫁给医生查尔斯时,爱玛以为等待自己的会是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可婚后的平淡生活却让她如同慢慢陷入深渊。就在爱玛在对婚姻现实感到失望之时,她先后遇到了两位情人,但他们都在爱玛因高额债务而深陷困境之时抛弃了她,致使爱玛最终走投无路只能服毒自尽。

爱玛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枷锁

一位从未真正接触过社会的女孩,在见识到珠光宝气的舞会场面之后,很难不动心,很难不在心中生出憧憬。这便是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她平静的生活沉闷而无趣,在见到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之后,自然认为"这就是幸福生活"。作者福楼拜不仅在小说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堕落与空虚,爱玛生活在狭隘闭塞的世界里,但这样的世界却容不得半点虚幻追求。

爱玛一心追求浪漫的爱情,但真正主宰爱情与婚姻天平的却是高贵的出身以及富有的资产。在当时的社会而言,爱情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爱玛想要获得幸福的想法无疑是在水中捞月、缘木求鱼。即便爱玛受过高等的贵族教育,但终究无法改变其出身农户家庭这一本质,于是她终会被两位情夫抛弃的这一悲惨结局是早已命中注定的。

爱玛的身边充斥着三种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同丈夫一样的本分无趣之人,他们没有理想没有报复,只想过着小富即安的简单生活;第二种是莱昂和罗多尔夫之类自私的感情骗子,他们追逐爱情,享受"猎物"的甜美,却不愿沾染任何麻烦;第三种人是奸商勒乐和药剂师郝麦等虚伪刻薄之人,他们为求获利而设下陷阱,欺世盗名,毫无廉耻之心,正是这些丑恶嘴脸最终将爱玛推向了死亡。

莱昂

爱玛的堕落虽有其自身原因,但也的确是受到了上流社会庸俗糜烂的生活方式影响,不计代价地盲目追求享乐,最终成为这一凶残社会制度下的殉葬品。福楼拜以客观描述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爱玛的一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庸俗的浪漫主义文学的谴责。

二、婚后家庭生活的不适

爱玛的一生令人唏嘘哀叹。如果说爱玛的一生是在带着镣铐跳舞,那么她双脚之上的镣铐,一边来自于社会,另一边则是来自于家庭。

福楼拜在给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命名时便埋下了伏笔,"包法利" (Bovary)的词根Bov-是"牛"的意思。这恰恰映射了包法利医生一家都一直过着老实、本分的简单生活,因此查尔斯从未想过要去改变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去改变什么。

查尔斯对于自己的两任妻子都是言听计从,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如果说对于第一位妻子的顺从是出于不得已,那么对于爱玛,查尔斯则是心甘情愿地要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她打理。他对爱玛是完全信任的,为此主动放弃了自己作为丈夫的话语权,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务,甚至是自己的职业规划都由爱玛来决定,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十分罕有的。

查尔斯

他深爱妻子,苦于无法理解妻子,但却不愿做出任何改变。他愿意为了妻子做出牺牲,只要爱玛高兴,他宁愿看着莱昂三番五次来家里同妻子高谈阔论,他宁愿让妻子一个人去尝试那些新鲜事物,却不愿妥协去迎合妻子。他对妻子百般容忍,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助长了爱玛的疯狂。

查尔斯并未做错什么,他的错恰恰在于他的"不作为",他就像个事不关己的过路之人,对于妻子的痛苦、纠结、陷入债务竟一无所知,直至有人上门讨债才如遭晴天霹雳一般。如果他能在平时对妻子对关心一点、在意一点,恐怕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惨结局。

爱玛是有浪漫主义情结的,她在满怀憧憬的年少时期嫁给了中年丧妻的医生查尔斯。她也曾真心爱过丈夫,多次创造机会同他交谈,但查尔斯的表现却令爱玛极其失望。"查尔斯这个人,谈起话来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穿着普通衣服的过路人一样,引不起你半点激情、笑意或是遐想。"

爱玛追求高雅有趣的品质生活,可自己的丈夫却是如此刻板、平庸,没有任何理想,更是没有一丝浪漫主义气质。这样的婚姻生活对于年轻的爱玛来说无疑是走入了坟墓,她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追寻心中的幸福。

三、爱玛自身的虚荣

1、追求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

爱玛在教会女子学校中接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学习刺绣、学习弹奏钢琴、学习朗诵诗歌、学习赏鉴各种文学艺术,同时也为她打开了一扇浪漫的幻想之门。在她想象之中,"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堂里翱翔"。

正是因为怀揣着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她才会在嫁给木讷朴实的包法利医生之后感觉到理想与生活的强烈反差。而这种强烈的反差令爱玛感觉窒息,平淡如水的生活毫无波澜,这令她倍感焦躁无望,自己仿佛正在一点点没入静谧的深潭。

她抓住一切机会去接近新鲜事物,陪丈夫出席任何场合,并在金狮旅馆遇到了英俊怯懦的莱昂。两个人可以一起畅谈文学艺术,共同分享着一种脱离尘世的缥缈之感。而莱昂更是为本就不切实际的爱玛构建了一个巴黎梦境,那里是文学艺术的摇篮,是灯红酒绿的歌舞场,更是纸醉金迷的天堂。这一切都令爱玛神往。

2、盲目追求虚荣的物质生活

莱昂离开后,空虚寂寞让爱玛倍感失落,于是她开始在"购物"中寻找乐趣。一开始爱玛还是理智克制的,知道很多东西的价格并非是自己的家庭所能承担,于是表示拒绝。但商人勒乐却愿意"好心"地为爱玛提供借贷。渐渐地,随着家里的摆设一件件变得高端而华贵,她开始沉湎其中无法自拔,在商人的怂恿之下新衣服、新窗帘、新桌布、新餐具全部焕然一新。

只要勒乐说是巴黎流行的样式或是高档的舶来品,爱玛几乎不问价格照单全收。此时的她早已忘记自己的丈夫不过位乡村的普通医生,也早已不记得这些华贵的衣物都是赊账而来,她享受的只是当下,享受那只需大笔一挥便拥有精美器物的快感,享受那本不属于她的奢侈生活,却不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其价格终有一日需要偿还

3、最后的疯狂

在爱玛百无聊赖之时遇到单身而多金的乡绅罗多尔夫,他不像普通乡间土豪那样粗鄙。爱玛眼中的罗多尔夫精通文学艺术,满口充斥着孤单失意以及对社会的不满,这令爱玛仿佛是遇到了知音,以为自己是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而遇到了爱情。为此她不惜往来奔波,每每赶到情人家去幽会,却不知道自己在情人眼中不过是唾手可得的美丽猎物。当爱玛要求罗多尔夫带她逃离婚姻的时候,她才真正见识到了曾经满口甜言蜜语的情人有多么虚伪。

罗多尔夫

在遭受抛弃之后,她本该清醒回归家庭生活,却在此时于永镇再次遇到莱昂,她将此视为"命运的安排"。此时的莱昂早已是位实习律师,在爱玛的眼中更是远胜于自己那毫无前途的木讷丈夫。爱玛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疯狂地渴求爱情,为了和情人更好的相聚,不惜在永镇租房,借债来与莱昂享乐,为莱昂置办高档的行头,此时的爱玛早已陷入癫狂,她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倾倒给自己的"天命之子"。及至最后,她才看清了自己在情人们严重不过是毫无价值的玩物而已。

爱玛最终会走向不归之路,虽说是受到高额债务所迫,但终究是源于对情人的失望,源于自己美好梦想的破灭。

四、结语

为了追求浪漫理想的爱情,为了满足不切实际的欲望,为了摆脱令人窒息的现实生活,爱玛奋力抗争,渴望挣脱家庭的束缚并过上梦想中的上流生活。不可否认爱玛是勇敢的,但她却并没有凭借这股勇气去自我充实,去实现自身价值。她如飞蛾扑火一般,将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全部抛下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爱情"。但生活却是现实的、是残酷的,于是最终她只得以自己的生命做出最后一次献祭。她已彻彻底底一无所有。

爱玛的幻想破灭了。荒诞的社会虽具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爱玛的堕落却是源于自己的虚荣以及不切实际,终将在劫难逃。但时至今日,爱玛可能仍然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她可能是我们的某位家人、朋友,更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身上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爱玛的影子,又或者我们也都曾是爱玛。希望我们心中的"爱玛"都能早日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之中醒来。

参考文献:

1、莫泊桑 《献给古斯塔夫·福楼拜》

2、李健吾 《福楼拜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