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文团队阿喀琉斯,无授权禁转
我国目前在直升机领域通过批量生产直-20已经突破了军用中型直升机的量产难关,但是在更加重要的重型直升机上的进展却不见眉目,这是因为我国没有样本可供研究吗?
直-20
其实在重型直升机的历史上,在上世纪中下旬,我国就已经有途径从苏联获得重型直升机了,在60年代中下旬由于美苏关系愈发恶劣,之前和我国撕破脸的苏联开始主动示好,其中就代表大批的先进装备向我国再次开了绿灯,这批出口装备当中就包含了我国一直期待的重型直升机-米-6。
米-6重型直升机
不过米-6的购买过程却是相当的缓慢,从1964年开启购买程序到1970年12月才达成合同,因为苏联对我国的不信任,整个过程出现了反复的拉扯和谈判,导致花了足足6年时间。
根据合同,苏联愿意提供三架米6,分别是运输型、空降型、救护型,这一看不明摆着吗?我国就是要仿制米-6,也难怪苏联人要把谈判扯这么长时间,其实是不愿意中国那么快获得先进的技术。
虽然我国打一开始就准备仿制这个巨无霸,但实际在1970年4月22日,这三架飞机从苏联到我国,经专家进行拆解分析后却发现仿制计划困难重重,因为把仿制最只有大7吨起飞重量的直-5的经验显然是无法放在拥有40多吨级的米-6上的,在研发数年后,由于无法掌握核心技术,仿制米-6的计划也被无限期搁置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苏联的重型直升机,我国在上世纪还意外获得了美国人的CH-47“直奴干”重型直升机。
CH-47“直奴干”重型直升机,这款直升机最大的特点是创新的使用了两个引擎和螺旋桨,其中在机头和机尾器各装备一个螺旋桨,节省了常规直升机所需的尾梁
在越战时期越南幸运的获得了一架因为技术故障二战战场上迫降的“支奴干”直升机,后来在我国的要求下,越南将其移交给了我国。
收到“直奴干”后,有关研究单位立即进行拆解,但是拆开一看,呵!比俄国人的米-6还复杂,之后同样的也被无限期搁置,技术也只能做参考研究,无法掌握,非常可惜。
保存在中国航空博物馆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不过可见已经被拆成一个空壳了
不过很多人想,东西就摆在那,如果慢慢研究,照葫芦画瓢东西肯定还是可以仿制的,其实这是绝大多数人们的一个误区,认为一旦拥有某种先进的实体物就可以仿制 但却忽略了其实仿的是实体物核心的技术而并不是本身,基础工业技术不达标,核心技术根本就无法掌握,这说起来还是因为我国直升机技术不行。
其实我国直升机起步不晚,在建国初期我军就在苏联的扶持下开始了直升机的研制任务,不过在60年代中苏交恶,在直升机领域刚刚起步的我国失去了苏联方面的技术来源,若求助于西方又不现实,技术缺乏的我国只能闭门造车,失去了直升机领域20年的黄金发展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西关系缓和,我国才逐渐获得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但20多年欠下的账并不是那么容易还的,因为没有技术储备,所以直到现在我国很多直升机技术领域还是只能求助于外国。
我国曾经通过苏联的米-4为原型仿制出了运-5直升机,但由于苏联在50年代和拒绝提供直升机技术,导致我国的直升机道路停滞不前
而另一个方面,国内对直升机领域其实有着长期的不够重视,在上世纪我国更多的是将资金转向于战斗机和导弹领域的研发,直升机作为一种新型的航空器所获得的研发资金并不多,加上研发投入时间长,回报又少,所以一直被忽视。直到进入21世纪的现代战争中,我军急需组建一支新型的直升机突击部队才开始大力研发投入,但为时已晚。
加上为了长期的国防安全而考虑,我国奉行长期封锁空域的政策,只有军用直升机可以在空域飞行,使民间直升机技术一直是空白,这也导致直升机技术很难发展起来。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我国于缺少重型直升机,导致无法向救援部队调集重型机械。
我国和正在俄罗斯合作的AHL重型直升机项目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可以量产直-20这种中型直升机,但在前面所讲重型直升机的技术领域却一直无法突破,其中最为困难的是重型直升机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相比中型直升机要求极高,导致我国只能一直被迫购买使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发动机,而传统系统只能找俄罗斯合作,所以核心技术不过关,重型直升机也自然难产,这么一看我国的直升机之路还真是任重道远呀!参考资料:《中国直升机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