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距离日本政府于7月1日宣布对韩国进行经济制裁已有两月有余,两国从政府到民间围绕这项制裁的冲突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就在9月6日,韩国釜山市为这场冲突再添一把火:在当天,釜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条例案,将特定的日本企业定义为“战犯企业”,规定釜山市政府今后有义务不采购这些企业的产品,并将给这些企业的产品统统贴上“战犯企业产品”的标识。
央视相关报道截图
众所周知,每当日韩间出了什么岔子,哪怕是日本人不愿卖产品给韩国,韩国人都能以此为借口掀起一股抵制日货的浪潮,而眼下这波由经济制裁引起的冲突也是如此。早在7月3日,也就是冲突开始仅仅两天之后,韩国民众就开始有组织的抵制日货。
但无论如何,这种抵制风潮都是民间自发的,而9月6日釜山市的这项决定,却开了韩国政府官方抵制日货的先河,并且还是打着“战犯企业”的名号,这在政治意义上远比民间自发行为严重得多。因为“战犯企业”专指那些在日本殖民朝鲜半岛的时代,积极协助日本政府对朝鲜民族进行经济掠夺的日本企业,在韩国基本是个人人喊打的名词。
但问题在于当年这些“战犯企业”大都是大型财阀,本来数量就不多,并在战后清算中基本都或拆分或破产,能活到现在的仅余下三菱重工等少数几家。而眼下釜山市议会确定的“战犯企业”却多达284家之多,说白了就是在拿政治敏感词汇给日本企业乱扣帽子,并且还要在产品上公然标注“战犯企业产品”的标签,这种一棍子打死一大片的做法自然激起日本方面一片抗议之声。
韩国二战被强征劳工抗议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
那么釜山市的这种做法会起到什么实际意义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这份禁令仅仅针对釜山市政府的官方采购,说白了大部分都是些办公用品。虽然还不清楚这份禁令的具体名单,但多达284家的数量显然已经把日本一些大型办公用品企业也包括了进去,而日本在办公用品领域恰恰又是世界顶尖水准的,这样虽然釜山市当然可以用本国或者其它外国产品替代,但失去几个强力竞争对手,这对釜山市政府今后采购时的议价能力显然是很不利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韩国民众逐渐从这轮反日情绪中冷静下来时,“浪费纳税人金钱”的大帽子随时可以被议会中的反对派扣到当初那些通过该条例案的议员头上。
其次,该条例案仅仅只是针对釜山市政府的官方采购部分,虽然釜山市贵为韩国第二大城市,但毕竟也仅仅只是一个市政府,这对产品卖到全球的日本企业的损失基本是微乎其微。
釜山市早在19世纪就成为朝鲜半岛第一大港口,眼下也是韩国第一大港口,韩国每年自日本进口的500多亿美元商品大部分都是通过釜山抵达韩国的。所以在釜山市议会激怒日本企业,特别是要给这些企业的产品贴“战犯”标签后,日本企业肯定会尝试从别的港口往韩国出口货物,由此给釜山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是釜山市议会里那些议员能够承担得了的。
釜山市很依赖对日海上贸易
最后或许也是出于以上顾虑,釜山市议会也给自己留了个“退路”,也就是仅仅要求釜山市政府“努力做到”即可,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也让釜山市的民众对议会的这项措施颇有微词。
其实说白了,这种小家子气的、仅仅只是迎合民众情绪化心理的做法在韩国也普遍不受待见,类似的方案在过去就有别的城市的议会出台过,但因为民众和舆论都不支持而不了了之。在这次出台后,韩国国内就有批评意见指出“迎合舆论的政治主导的抵制日货运动并不合适”,韩国媒体也几乎没有对条例获得通过进行报道,总体来说都普遍冷静。
但要说一点用都没有那显然也是不实际的,据釜山市议会称,目前包括首尔在内,全国有17个地方议会都在推动类似条例的制定,在釜山市开了先例后,鉴于釜山是全国第二大城市的影响力,以上这些城市的类似条例都可能会陆续获得通过。而如此多的城市都通过的话,即使依然不会对日本人造成什么实际损失,但对韩国社会的反日声浪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让这波反日浪潮持续下去,甚至是更加恶化。
在街头宣传抵制日货的韩国民众
总而言之,不管有用没用,釜山市议会的做法起码也表明了韩国社会的态度,同时也值得日本政府好好反思一下,让这种冲突在日韩两国的整个社会层面长期持续下去,究竟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