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被批作品不出圈,上综艺成不务正业,对歌手为何如此苛刻?

2020-05-05     剧毒影响

文/阿紫

从华晨宇拿下新一季《歌手》歌王称号的那一刻,我们才突然意识到,歌手在整个娱乐圈的地位已经到了如此窘境,因为换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隐藏在成就背后的有色眼镜和唏嘘嘲讽。

“华晨宇出道这么多年究竟唱过什么歌?”“作品不出圈也能当歌王?”

那些带着些许讽刺的话语击打着他,同时也是对整个音乐圈的一种警示,原来,如今的歌手行业,已经是如此的不受人待见。

何为作品不出圈?

所谓不出圈,指的是仅在粉丝之间有人气热度,却没有很高的传唱度,出了粉丝圈就是“无人知晓”的状态。

华晨宇出道至今也有传唱度高的作品,从《烟火里的尘埃》到近期的《好想爱这个世界啊》,都是反响不错的作品。但由于真正能达到国民级别传唱度的作品太少,最终还是被冠上“作品不出圈”的负面评价。

能当歌王却“没作品”,风格单一没变化,这是华晨宇被网友吐槽最多的地方。那么,难道华晨宇的歌真的只有粉丝在听,真的水平一般不配拥有热度么?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原本,歌手这个行业可以赚钱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卖专辑开演唱会,或者接商演都是极其重要的渠道。

在华语音乐崛起的时代里,拼专辑销量是最被看重的收入来源。如今,实体专辑变为数字专辑,也让大众消费模式发生彻底转变。

能够消费专辑的永远先是粉丝,但能够传播专辑的人,究竟是谁?

在版权概念还比较淡薄的年代里,音乐的传播是相对容易的。一台电脑、一个外置音箱,或者一个MP3,都能成为最方便的传播途径。

但到了现在,一方面歌手为了收益设置了专辑收费的门槛,导致歌曲受众变少,另一方面,在版权的层层保护下,除非花钱购入数字专辑,否则并不容易获取音源。

这种有型的壁垒,无疑也成为阻碍歌曲“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想听歌先付费,不是粉丝的人自然要认真考虑,但对于歌手来说,花钱买专辑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可能一味给大家免费的午餐,只能有所取舍,“取”的是劳动报酬,“舍”的是作品出圈的机会。

上综艺的歌手就是不努力?

既然作品出圈太难,但歌手本人又要维持高曝光度,上综艺就成了大部分歌手主要的曝光途径。

如果没有综艺加持,那么一个歌手是很难维持高曝光度的。没有曝光度意味着人气面临下滑风险,也会进一步影响歌手的资源,最终陷入可怕的死循环。

对于那些无意转行演员的歌手来说,能有连续性的曝光机会,只能靠综艺,但歌手频繁上综艺,却给人们造成不好的印象,认为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

其实,大家普遍吐槽的是与音乐内容无关的真人秀或者棚内娱乐综艺,但实际上,他们参加的专业类节目一点不少。

歌手圈内几位风头正劲的艺人,华晨宇是《明日之子》导师,毛不易是《创造营2020》导师,邓紫棋此前是《中国新说唱》的导师,这些节目都能够体现歌手的专业能力,所以,别再一味把综艺和“不努力”画上等号,每个歌手都需要曝光机会,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出专辑就能维持热度的年代了。

为何对演员、偶像更宽容?

相比之下,其实当下的娱乐圈中,人们对于演员和偶像的宽容度是相对较高的。

偶像出身的流量艺人们,可以轻松获得拍戏的机会,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有人也会好奇,为何不坚持做偶像,每个人都要改行做演员?

当下社会中,人们放了大量的时间在影视剧上,而忽略了音乐的存在。影视剧市场在互联网时代开始不断扩大,而那些曾经的音乐排行榜节目,又有多少人还在关注呢?

早一批流量偶像例如“归国四子”,TF“三小只”,如果说红出圈的歌确实不多,但他们拍过的影视作品倒是有相当广的传播度。

再到近几年走红的年轻偶像艺人们,程潇、周洁琼、杨超越、孟美岐、吴宣仪……她们几乎所有人,都在转型的路上越走越远,偶像转型演员成了模式化的套路,演员这个职业成了娱乐圈中最吃香的一类人。

演员有作品播出时,带来的是持续性的讨论效果,不拍戏的时候还能上综艺刷一下脸,并且也很少有人会说演员上综艺是不务正业。

​中国音乐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维持此前的音乐水准。总有一天,周杰伦、林俊杰这一批音乐人的时代会过去,也意味着更新换代的国产音乐圈必定有人来接替。

如果所有人都跑去拍戏,转型演员,谁还能撑得起国产音乐的半壁江山?

娱乐圈需要歌手,更需要能够推动国产音乐成长的专业歌手。

他们没有在逆境中放弃,他们还在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多给歌手们一些包容,多为音乐提供曝光的机会。

真正需要出圈的,其实并不是一两个歌手的作品,而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它需要被看到,需要被这个时代记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oFu5HEBfwtFQPkdp6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