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立秋之际话养生……

2019-08-08   掌上潜江

8月8日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是反映阴阳气机更替的八大重要节气之一。

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揪”,“揪”就是敛聚。

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寒蝉鸣:再五日“寒蝉鸣”。“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 著)

立秋之后,炎夏酷热仍未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早晚凉爽,白天闷热,恰是一派“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的景象。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消暑要继续。

润肺柔肝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

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百合、杏仁等柔润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另外,肺盛之时易影响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养阴清燥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防治感冒

立秋后,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繁感冒。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调养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适量运动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最好选择早晚进行锻炼;太阳照射下不宜运动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暴晒灼伤皮肤;在高温湿热中不宜剧烈运动。

莲藕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而且莲藕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

莲藕

-

大豆富含植物性蛋白质,在生活中经常吃黄豆能够充分补充人体对植物蛋白的需要,同时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

大豆

-

番茄含有丰富食物纤维,可以吸附肠道内多余脂肪。西红柿所含的番茄红素和食物纤维有促进人体代谢、清除肠道残渣的作用。

-

番茄

-

立秋,按照传统习俗都要吃西瓜,能消除暑热。

-

西瓜

-

葡萄的铁和糖含量十分丰富,是儿童、妇女、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此外,葡萄还能生津液、补肝肾、利小便、滋阴除烦,对治疗烦热口渴效果显著。

-

葡萄

-

中医认为,桃性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立秋食桃既体现了补虚防燥的食疗理念,又表达了果农们丰收的喜悦,预示着生活甜甜美美,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

桃子

-

来源: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