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里给孩子5种成功的力量,你掌握1种,孩子都会创造奇迹

2019-07-24   全职妈妈加油站

《银河补习班》上映快一周了,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去看的那天,影院里人数寥寥。豆瓣电影上评分只有6.2,专业的影评人对其也是各种吐槽。

你说剧情拖沓也罢,你说没有章法也好,你说编剧太老套也对,但,我不是什么专业的看电影的人,我只是个普通的观众,一个经历过中国式教育的人,一个想要给孩子不一样的教育模式的母亲,在这个被喷得体无完肤的国产剧里,我看到的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一位强大的父亲,我看到的是对教育的反思,对孩子的关注。

即便,你说一个月时间,不补习功课,就让一个笨蛋逆袭成了年级前十,简直“莫名其妙,荒谬绝伦”!嗯,也许这在现实里不大可能,但是,我看到了俞白眉和邓超想要表达的是比这更深的意义!你有没有看到?

这部电影是在向我们的时代发问:作为父母,你们给了孩子什么底气,要求他一定要“成功”?

马飞的爸爸给了他这些,我们是否给过孩子?

1. 无条件的爱

马皓文给马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在他入狱前,在他人生最辉煌的前半段,他始终把儿子的事放在心上。以至于,为了给儿子做生日礼物,差点错过了亚运火炬接力。

沦为阶下囚时,不明就里的马飞,不愿意跟妈妈回家,而要留下来和爸爸一起睡,足以证明爸爸给了儿子满满的爱,才让儿子如此依恋爸爸。

妈妈叫马飞回家,马飞不听,但爸爸说和他比赛,看谁先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和妈妈走了。

当马皓文七年后从监狱里出来,他们父子的见面时,马飞正被阎主任揪上台,大批特批,要开除学籍。一旁的妈妈觉得丢尽了颜面,而马皓文却没心没肺地,为这难得的会面激动着,满面笑容地向马飞招手。

正如剧中马皓文的台词所讲:“每个孩子身上都长着一个神奇的感受器,他们就是能感觉到,大人对他们的感情是不是爱!”无论儿子的表现如何,马皓文都给予了他爱,也正是没有任何评判的爱,成就了融洽的父子关系。基于这份父子关系,爸爸的言行才会对马飞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2. 给孩子希望

当所有人都说马飞是个笨蛋的时候,爸爸却说:你是我的天才儿子。他告诉儿子,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做成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他给儿子的是一份自信的力量,是让孩子看到希望。

我们的传统教育总是在用“恨铁不成钢”的呵斥,以为能把一个孩子“唤醒”,但是,孩子的内心却积攒了沉重的负能量,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的未来只能去“卖煎饼”。如果带着这样的沮丧、晦暗的底色,在那场大洪水里,马飞能有勇气求生吗?如果有一个整日对自己瞧不上眼的爸爸,马飞能有力量求生吗?

马皓文在暴雨中,拿着大喇叭的呼喊,正是在点燃孩子活下去的希望,自救的力量!

赏识教育之父——周弘,一位把聋女培养成留美博士的父亲,曾在一次分享中被提问:“难道孩子进了监狱,你也要夸他吗?”周弘说也有可夸之处,当时引起许多质疑。其实,我想,周弘的意思是说,作为父母,正是那个越是孩子在困境中,越是要给孩子点亮希望的心火的人!而不是当他在末路时,连最后的港湾也厌弃了他。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0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是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让一个孩子活下去的希望是什么?是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他是值得活着的。马飞的爸爸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小高老师曾对阎主任说:马飞和爸爸在一起,虽然的成绩只考到倒数第5名,但是孩子的眼睛里开始有光了!那光就是指引他的力量!

3. 全然的信任

自始至终,作为爸爸,马皓文从未怀疑过儿子的智商,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儿子不是笨蛋。所以,当阎主任要开除马飞时,他跟阎主任说:我不准你们这样说他!他不是笨蛋!

相信是一份力量!这让我想起爱迪生的故事,当学校老师说他是个傻子时,他的妈妈并没有认同!才上了三个月的学,爱迪生就被赶回了家。她的妈妈自己在家教导了儿子。如果妈妈没有对爱迪生智商的确信,我们的世界便少了一位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家!

有多少家长是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是个天才呢?可以看看网上各种辅导作业的吐槽就知道了,更多的人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笨蛋,气得他要住进医院的笨蛋!

也正是因为全然地信任,所以马皓文卖血也要为儿子买一台电脑。他相信儿子可以在电脑中获得成长。也是因为全然地信任,他把成长的权利交给了孩子。

向周弘提问的那位家长代表了许多人的心态:担心不管教孩子会变坏,担心网络让孩子学坏,担心游戏让孩子成瘾,担心让孩子自己走会走上邪路……

没有多少人敢有这份确信说:我的儿子是个天才,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4.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马皓文在儿子面前从未批评、指责过教育的罪过,也从未把矛头指向阎主任。他所做的,只是教会儿子在现行的体制里,找到自己的路!教会儿子脑子要一直转,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他的前妻百般求情,阎主任仍坚持开除马飞时,他与阎主任打赌,要让马飞成为年级前十。在后来与儿子对话中,我们能看出来,马皓文其实并没有真的要儿子去达到这个目标,而是在为他争取机会。

在与儿子安顿下来的第一个晚上,儿子要他帮助补课。他却告诉儿子,我已经给你补了一天的课了。他的“补课”便是引导儿子自己努力去生活,为自己负责。

马皓文想给儿子请假带他去看航展,被阎主任严令禁止了。马皓文在局势不利时,选择的不是对抗,不是妥协,而是迂回地,在夜晚带着儿子“越狱”。在旅行的路上,他们白天看风景,晚上在努力补功课。马皓文仍然只是在体制内为孩子去争取成就自己的机会!

在那场大洪水里,等待着救援的马飞,面对绝境时,马皓文对他的喊话依旧是: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一定有办法出来的!他没有让孩子等着爸爸去解救,没有要求抗洪的官兵去营救,更没有呼天抢地怨这场暴雨,他告诉孩子自救!

他传达给孩子的信念一直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5. 打开天花板,放飞孩子

马皓文给马飞的另一种力量是——人生不设限!他对儿子说:“只要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他没有给儿子一个确定的目标,而是在不断地鼓励他自己去寻找!

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眼界的极限,当作是世界的极限。”我想马皓文是懂得这一点的,即便他比一般人的眼界要高,但依旧是有局限的。他没有用自己的博学去指导儿子的人生方向,让儿子有充分的探索自己的人生的机会。

马飞告诉爸爸,妈妈希望他上清华、北大,否则就只能去卖煎饼。这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所做的,让孩子活在自己的眼界里。觉得孩子是我们手中的风筝,只有借助我们的力量他才能迎风起飞。其实,孩子是雄鹰,可以在蓝天自由翱翔!

朴树的父母是北大教授,所以他们要求儿子要上大学、考研、出国留学。这是在他们的眼界里最棒的前途。但并不是朴树梦想,他的青春年华就在父母的天花板下,无法在音乐的天空展翅。

马皓文对儿子的教育,说到底,便是让他内在有了动力。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想要去创造的愿望!他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

“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是生命!”

我们的孩子就像一颗蛋,你若选择把它磕烂了,做煎蛋?炒米饭?番茄炒蛋?木耳炒蛋?花样很多,你尽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依你的菜谱,做出独一无二的菜!也可以向大家炫耀自己的功绩,迎得别人的赞赏。蛋也有辉煌闪耀的时刻,可那于蛋来说有多少意义呢?

你若愿意像马皓文一样,耐心给他孵化条件,孩子会创造出什么奇迹,你未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