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开国上将韩先楚的直属上级,也是我军中唯一一位连任过海陆空三军首长的高级将领,在解放战争初期是我军开发东三省的主要功臣之一,帮助我军建立战略反攻基地,间接性的掌控解放战争主动权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为何却仅被授予了开国少将呢?
曾克林,16岁参军,18岁入党,长征开始前,他就因革命信仰坚定,久经考验,被提拔当上了团参谋长。
曾克林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克林又当上了华北的军分区司令,随军南征北战,为我民族独立和人民独立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我军将目光对准工农业发达、疆域辽阔的白山黑水,那里有全国最肥沃的黑土地,是敌军掌控力最薄弱的地区。
我军高层领导清楚的认定,如果趁着实力真空时期,先敌一步抢占东三省,顺利接管日军留下来的军用物资,直接影响到我军战略反攻,顺利解放全国的革命大业。
当时抗联司令周保中在150万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前期反攻东北,但兵力毕竟有限,艰难打下来的成果很容易被人摘了桃子,所以就急电延安总部,希望我军大股部队进驻,而距离东北最近的曾克林就成了及时雨,奉命率领两个团的兵力出关北上。
在转战吉林和辽宁等地中,发展出了两万人的队伍,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最早的主力部队之一,开发东北立下大功,也被我东北大军发展壮大成为百万大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曾克林
在攻打山海关时,曾克林在战斗中功劳很大,一路坐到纵队司令的位子上,而此时的韩先楚也才是纵队副司令。
可当我军准备解放辽东和辽南地区时,曾克林曾奉命协同两个纵队一起作战,但却因为指挥不力被迫退出战斗,最后要不是韩先楚和胡奇才两位纵队司令配合得当,恐怕我军得吃一场大败仗。
而且曾克林率部出关时,在苏联态度尚不明确,只将缴获日械交给我军使用的情况下错估形势,给总部的军事汇报中过于乐观,建议北上军队轻装简随,因为东北有大量的武器可以使用。
但后来因为苏联的反复无常,导致我军先遣东北的10万大军多半没有领到武器,出现了只能徒手作战的尴尬,对后续的东北战局发展相当不利。
曾克林
而在军事指挥能力上,曾克林并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战绩一般,所以高层领导认为他能力不足。
在建国后先后五次降职,从兵团司令一路降职为空军混成旅长,直到1975年,曾克林才被重新启用,当上了海军航空兵的司令,而这时他已经62岁高龄,所以综合他的履历和战功,国家在1955年只授给他开国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