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助孩子脱离依赖
小叶子小的时候,所有的日常活动都是被奶奶一手包办的,就连想吃西瓜,奶奶都会把西瓜瓤一块块挖出来冰冻好,孩子吃的时候,连扔西瓜皮这一步都省了。
平时在家里也经常能听到老人追在孩子后面喊:
“小孩子不要碰这个会触电!”
“你洗碗洗不干净的,我一会还要再洗一遍!”
“我的小祖宗诶,你别端汤了,一会全洒了!”
小叶子就这样被奶奶呵护在襁褓里,每次我想让他搭把手、递东西,或者牵牵被子,他都犹豫不决,一副“我不行我不会”的样子,丝毫没有小男子汉应有的自信。
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说每次点他回答问题,他都小声回答“不知道”,感觉他很缺乏自信,希望家长能重视一下。
我听了这话有些哑口无言,孩子太过依赖家人,导致他失去自信,无法在学校、社会上大放光彩。
说到底,自信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树立“我可以”的信念,在一次次碰壁中获得成长,这样才能更加自信和优秀。
前段时间,一则妈妈让11岁盲童自己上学的新闻被疯狂转载。视频里,妈妈让患有眼疾的孩子独自上学,自己却悄悄尾随其后,有车来时用自己的身体挡一下,孩子迷路时,妈妈也会拜托路人指导她。
等孩子磕磕绊绊回到家,妈妈又会询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下次要注意哪些拐角。就这样,孩子渐渐熟悉了回家的路,一天比一天更自信。
她坚信就算有一天妈妈离开,自己也能毫无障碍地生活下去。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独立起来,摆脱依赖,这是他们将来为人的基础,更是他们自信的来源。
能够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孩子,比依赖父母的孩子更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也就更能挺直腰杆面向社会“发声”,而不是害怕自己做不好,瑟缩着退出社会的残酷竞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会犯错,但是他们主动迈出的第一步,是建立自信的一大步。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们主动尝试,主动承担,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敢于表现自己、展示能力的自信的人。
2.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经常能在地铁和景点这些公共场合听见家长“教育”孩子: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喊一句就把你关到小黑屋去”
“我没你这样调皮捣蛋的儿子!”
这些伤人的话语让我想到之前宝妈们给孩子们打分,有的孩子因为太调皮,宝妈只给打7分;有的孩子因为成绩差又叛逆,宝妈只给打5分。但无一例外,所有的孩子都给妈妈打了满分。
换句话说,孩子对宝妈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有些妈妈对孩子的爱却是有条件的。
曾在知乎上听过一个网友的故事:
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她只有拿高分成绩单回家,父母才会和颜悦色。她因此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维持自己的优秀。
但是到了高中,她被高压击垮,成绩下滑,父母非但没有鼓励她,还一直挖苦她、责骂她。
在父母长期的谴责下,她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不仅高考失利,更是逃到外省去工作。
争业绩的时候不敢迎难而上,评优秀的时候更是畏畏缩缩,每次涌起一些斗志,都会被父母那苛刻的“爱的条件”和挖苦的话语束缚住了脚步,一方面害怕父母不认可自己,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做不到。
她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直到现在快30岁了,还是一无所长。
她曾奋力追逐,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想让父母多爱自己一些,但只要成绩稍稍下滑,之前的温情全都烟消云散,在父母的怪罪下,她累积多年的微薄自信也瞬间化为泡影。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患得患失,丧失自信,一事无成。但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充满自信和安全感,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有父母用爱浇灌出的强大内心能支撑他前行。
3.表扬孩子的努力
前两天放假,我带小叶子去海滩玩耍。
旁边的小朋友轻轻松松就堆起了一座城堡,看起来天赋非凡。
坐在旁边的小叶子却看着自己面前的小沙堆摇头叹气,一开始堆起来就塌下去,尝试了半个小时,好不容易堆出了城墙的雏形,又回头看了眼别人堆的,也许是对比太鲜明,他突然就发疯似的捶散了自己的城墙。
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垂头丧气的,像个打了败仗的国王,看着自己的城池一筹莫展。
我试着安慰他:“你刚才沾着海水凝结城墙的做法是正确的,第一次就能堆得这么牢固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来试试再堆起另一边的城楼怎么样?”
他先是不想搭理我,看着自己的小铲子发呆。过了一会,他见我已经堆起了三分之一,眼睛里的光芒又燃了起来,很快就沉入其中,跟我合力堆起了一座简陋一些的小城堡。
有些父母拿到成绩单就会责怪孩子考得不好,却忘记了孩子考试前挑灯夜读的身影;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犯错就劈头盖脸一顿骂,却忘记了孩子也曾为此付出过努力。
父母对孩子努力的表扬,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引路灯,不仅表明父母一直在关注孩子,也说明父母尊重孩子的努力和心血,孩子会因此受到鼓舞,更能专注于眼前的事,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哪怕失败了,努力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日后遇到困难时的心态。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会更有自信,在人生道路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希望父母们都能重视孩子的自信教育,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信又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