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就是最直接的成绩单,你的工作都体现在上面。”三明市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工段主管陈富坚十多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努力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用执着、敬业、奉献,不断自找苦吃,用青春铸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他和公司一起成长,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让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
匠心洗礼 初露锋芒
陈富坚专科毕业后头7年在宁波、厦门等地工作,直到2009年,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三明工作。多年从事机械加工和数控机床相关工作的陈富坚,最终选择了三明市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从一名工人做起。作为大田“后生仔”的陈富坚,认为年轻有无限可能。
进厂之初,陈富坚经常在铸造车间跟踪产品生产,一跟就是一整天,正是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他很快熟知了公司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工艺。
有一次,公司正在赶制一批订单,2个月的工期里,陈富坚主动跟现场,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加班,而且没有向公司提其他要求。董事长谢秀凤得知陈富坚主动加班的事后,当即给他发了500元奖金鼓励,这更是激发了陈富坚的工作热情。
“她的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让我学到了非常多。”初入毅君的陈富坚,对董事长谢秀凤最是佩服,除了一手创办公司的披荆斩棘,更令陈富坚印象深刻的是她行事的雷厉风行、做事的一心一意和对于产品近乎严苛的工匠精神。而这份“匠心”,陈富坚把它用到了今后的工作中。
从基础岗位做起,刚开始是一名普通的造型工人,到后来晋升为后处理工段主管。在这个过程中,他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劳,扎实苦干,艰苦奋斗,一直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确保了他所在班组的高效、安全生产。
对任何岗位他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而由他带领的班组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小组。陈富坚不仅是生产标兵,在管理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经验丰富。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一线工作实践、经验和教训,结合国际国内先进管理理论,在工人管理上效果斐然。
通过“5S”“TPM”等科学管理活动,他为公司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在产品质量上也得到了品质的飞跃。
好学不倦 追求卓越
“技术的要求一直在变化,不学习就跟不上了。”陈富坚深知学习的重要,从简单的工作岗位开始,陈富坚就积极参与公司的技术革新工作。
毅君机械铸造的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以对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要求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基于这样的背景,陈富坚潜心钻研遇到的难题,知难而上,不间断地学习是他最好的方法。
陈富坚刚到公司时,由于当时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超声波无损探伤”这项检测技术,一直是请其他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做。请人检测一方面检测时间受限,另一方面当订单的工作量大时成本较高。这让陈富坚萌生了自己学习检测的想法。
“他们每晚来,我都会去帮忙。”陈富坚为了能近距离了解“超声波无损探伤”,选择了放弃晚上的休息时间,帮助技术人员完成工作的同时,细心的陈富坚会在心里默默记下所有操作,虽然技术人员没有为他讲解,但陈富坚相信水滴石穿,长期的坚持,让他基本掌握了这项技术。
但是,“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不单是需要操作,也需要相关的资质。为了能有自己的检测员,公司把陈富坚派往福州学习,勤奋的陈富坚没让公司失望,顺利地考取了相关资质。
但很快,又出现了新问题,国外的客户,对于陈富坚的资质不认可,而公司和陈富坚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考一个他们认可的资质就是了”,不久后,陈富坚就在上海考取了国际认可的相关资质。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当别人在休息时,陈富坚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坚持学习铸造知识,把自己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学理论、钻技术、看流程、走现场,并结合实践反复推敲,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里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自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实践,他的一线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他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地成为了公司的中坚力量。
执着创新 精益求精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不会被淘汰。”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源泉,陈富坚深谙创新的重要性。能得十分,坚决不满足九点九分,这是陈富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一大特点。
因此,他在繁忙的一线生产任务中,仍然没有忘记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工艺创新方向。
在2016年,陈富坚主持了气动风铲的改进,为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气铲原工作部件铲钎为扁头或尖头,其实用面积过小,材料性能太脆,无法在工况不好的条件下长期连续性实用。
陈富坚通过改进部件,将原先铲钎的扁头和尖头改为方形平面。这样有利于在R角部位实现锤砂的功能,并可以对粘砂严重的产品进行大面积快速地精整和清理。
在生产工艺上,平头材料的选择都采用上好淬火高碳钢,增加其强度、抗磨损、抗腐蚀、耐高温等性能。原来,复杂的砂型都依靠手工打砂紧实工具为木棒或抡锤,常因受力不均、紧实度不够而导致粘砂。
通过创新改进后,可实现振打砂子的功能,操作便捷灵活,受力均匀,紧实充分,有效地缓解了粘砂的情况,同时也减少后续工序人力物力的成本。
“当时的创新,现在已经过时了。”谈到当时气动风铲的改进,陈富坚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认为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精益求精。
如今,陈富坚依然不间断地学习进步和努力工作,亦如他刚进入公司之时。
来源:三明市总工会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