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源于网大论坛
声明:根据原网大网友ksw1949数据补充,中国大陆校友第一学历任职北美九校+英伦2校任正教授,原统计截止至2019年5月份,统计范围为Tenure Track正教授,不包括退休和转校教授(附最后)。目前最新数据已更新至2023年4月,由于时间跨度、更新延迟、遗漏等原因,本名单并非完全名单,而是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欢迎各位网友评论区补充完善。
定义:本文所定义的“世界Top10名校”实际上共有11所,分别来自美国的9所顶尖名校和英国的2所顶尖名校:
- 北美9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销、加州理工学院
- 英伦2校: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上述11校堪称世界最顶级的名校,是世界各大榜单上前10名的常客,更培养了无数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和各国政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声望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能在上述11校担任正教授对于众多学者都算是一项令人艳羡的成就,而盘点各校担任11校正教授的本科校友人数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各校学术人才的培养能力。
截至2023年中国担任英美11校正教授本科校友人数总排名
01
从中国大陆各校担任英美11校正教授本科校友人数看,整体上综合实力越强的高校所培养的校友人数越多,清北、华五等顶尖985优势明显,但985并未垄断全部人数,部分211甚至四非也都培养出了担任11校正教授的校友。具体排名如下:
1、北大 48
2、复旦 41
3、中科大 36
4、清华 25
5、南大 18
6、南开 10
7、华科 8
8、浙大 7
9、上交 6
10、川大 5
10、武大 5
12、西交 4
13、中山 3
13、山大 3
15、协和 2
15、天大 2
17、东南 1
17、吉大 1
17、华中师大 1
17、福建师大 1
17、江西师大 1
17、首都医科大学 1
17、成都医科大学 1
17、温州医科大学 1
17、通辽医学院 1
17、北京工业大学 1
1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
17、天津城建大学 1
17、上海科学技术大学 1
17、北京印刷学院 1
南开大学表现非常出色,凭借不输华东五校的数理化生学科水平,培养了高达10位杰出的校友,甚至超过了华东五校中的浙江大学和上海交大。
北大、复旦、中科大作为我国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实力最强大的名校,在本榜单上相对于浙大、上海交大等偏工科的大学优势显著,北大更是以48位校友一骑绝尘,复旦、中科大紧随其后,清华由于工科传统相对落后但后劲很足,清北复科的确是中国学术精英培养效率最高的4所顶尖名校
上榜的30所高校共有17所985、8所四非大学及5所211或双一流,这些高校均培养出了令人尊敬的杰出人才。
中国各大名校校友具体名单
02
以下是中国大陆各校不完全名单,欢迎广大网友补充完善:
1、北京大学 48人:
哈佛大学 朱秀轩、刘军、田晓菲、匡志明、张昀、寇星昌、尹鹏、刘小乐、俞敏岚
耶鲁大学 Tong Wang、曹慧、赵宏宇、周纪冬、马宗明、汪璐
普林斯顿 李翊云、许晨阳
哥伦比亚大学 杨建、商伟、童亮、李国华、郭向东、顾伟、闵玮
斯坦福大学 Hua Shan、李海燕、饶江宏、朱歆文
麻省理工大学 孔静、张伟、恽之伟
加州理工 王振纲、陈雁北、倪忆、余越
伯克利 郁冰、邱子强、丹阳、黄海燕、林霖
芝加哥大学 徐明、潘晓川、蒲永林、庄晓曦、董广彬、蒋良、汪璐
牛津 Biao Xiang
2、复旦大学 41人
哈佛大学 袁钧瑛、汪跃进、孟晓犁、周晶、马秋富、杨英姿、陆泉、梁黎明
耶鲁大学 林海帆、周志敏、陈哲、马晓妹、姜永辉、Yingqun Huang
普林斯顿 范剑青、康毅滨
哥伦比亚大学 姚大卫、应志良、朱晓阳、周迅宇、魏尚进、姜玮、陆瑶
斯坦福大学 周雪光、陆盈、沈志勋、鲁兵卫
麻省理工大学 弘梅
伯克利 龚晓华、汤晨曦、吴军桥、王枫
芝加哥大学 杜巍、王连涛、吴伟彪、田博之
牛津 施扬、陈贯强、陈敏、陈铮鸣、董涛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6人
哈佛大学 庄小威、尹希、蔡天西
耶鲁大学 邵中、唐红星、马双鸽、Shan Xu、严钦、樊荣
普林斯顿 周郁、熊伟
哥伦比亚大学 杜强、袁明、韦颖、王元佳
斯坦福大学 王善祥、骆利群、范汕洄、陈路、崔屹、崔便晓
麻省理工大学 文小刚、刘洪、李巨、傅亮
加州理工 占中文
伯克利 刘奋勇、周强、罗坤昕、郭欣、杨培东、孙崧
芝加哥大学 林文斌、何川、Jing Chen、卢山
4、清华大学 25人
哈佛大学 林希虹
耶鲁大学 杨阳、王运坚、熊勇、钟林、吴毅弘
普林斯顿 颜宁、琚诒光
哥伦比亚大学 林桥、郑甜、吴维平、杨俊锋
斯坦福大学 谢晓泽、戴宏杰、祁晓亮
麻省理工大学 郑立中、张娟娟、郑思齐、郑晓琳、王帆、Juejun Hu
加州理工 陈谐
伯克利 宋晓东、何琳
芝加哥大学 何治国
5、南京大学 18人
耶鲁大学 吴殿青、Hua Xu
普林斯顿 季翰涛
哥伦比亚大学 王能、陈经广、Kui Ren、韩亦苹
斯坦福大学 鲍哲南
麻省理工大学 王江、方绚莱
伯克利 宫鹏、顾明、张文君
芝加哥大学 罗哲西、卢征峰
剑桥 初大平
牛津 章佩君、汪倩
6、南开大学 10人
哈佛大学 罗鸿博
耶鲁大学 张小虎、杨晓勇、李培宁
斯坦福大学 田鲁
哥伦比亚大学 白聚山、金哲振、王建龙、翁春华、贾松涛
7、华中科技大学 8人
哈佛大学 贺熹、胡丙长
斯坦福大学 沈康、叶荫宇、蔡巍
麻省理工 陈刚
加州理工 汪立宏
牛津 傅晓岚
8、浙江大学 7人
哈佛大学 黎娜
麻省理工 冯国平、曹建树
伯克利 李乐昕
芝加哥大学 俞陆平、谢涛、高超
9、上海交通大学 6人
哈佛大学 Yue M. Lu
哥伦比亚大学 姚一心、王晓东
斯坦福大学 应乐兴
芝加哥大学 Chunsu Yuan
牛津 由衷
10、四川大学 5人
哈佛大学 王大之(85届)
耶鲁大学 邓军(91届)、刘骏(92届)
斯坦福大学 杨云志(92届)
牛津大学 卢欣(82届)
10、武汉大学 5人
耶鲁大学 陈晓红、王敏
麻省理工 陈建柱
芝加哥大学 肖书渊
哥伦比亚大学 毛剑
12、西安交通大学 4人
哈佛大学 锁志刚
耶鲁大学 惠培
芝加哥大学 郑海涛
哥伦比亚大学 陈曦
13、中山大学 3人
哈佛大学 邹力
普林斯顿 张寿武
斯坦福大学 洪翰
13、山东大学 3人
哈佛大学 魏文毅(93届)
伯克利 申作军(93届)、陈璐
15、协和 2人
哈佛大学 吴皓
耶鲁大学 孟令忠
15、天津大学 2人
麻省理工 Xuanhe Zhao(03本)
耶鲁大学 黄艺耘
17、吉林大学 1人
普林斯顿 李凯(77届)
17、华中师范大学 1人
耶鲁大学 Harrison Huibin Zhou(北大硕士)
17、福建师范大学 1人
耶鲁大学 陈列平(82届)
17、江西师范大学 1人
耶鲁大学 张和平(82届)
17、首都医科大学 1人
耶鲁大学 Li Wen(83届)
17、成都医科大学 1人
耶鲁大学 Xuchen Zhang(88届)
17、温州医科大学 1人
耶鲁大学 Guoping Cai(83届)
17、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医学院 1人
耶鲁大学 Chen Liu(80届)
17、北京工业大学 1人
麻省理工 邵阳(Yang Shao-Horn,92届)
17、东南大学 1人
加州理工 钱璐璐
1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人
耶鲁大学 李旭辉(Xuhui Lee)
17、天津城建大学 1人
普林斯顿 侯志勇(00届,天大03届硕)
17、上海科学技术大学 1人
普林斯顿 谢宇
17、北京印刷学院 1人
芝加哥大学 Yuying He(95届)
除上述人员外,曾经tenured的正教授包括Professor Emeritus或者转校等,而不在上述名单里的如下所示,此处也是最需补充的历史数据,请网友们帮忙补充完善:
1、复旦大学
(1)芝加哥大学 赵鼎新
2、南开大学
(1)伯克利 陈省身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普林斯顿 鄂维南
4、南京大学
(1)伯克利 张翔
(2)普林斯顿 田刚 2017年退休
总结与建议
03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中国顶尖名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与整体实力基本成正比,对于考生而言,在分数足够的情况下能去综合实力强大的名校就去名校,即使是就业导向的需求,名校在一生的周期里能为考生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校友网络更是普通院校难以比拟的存在;
2、如果致力于国外学术圈发展,国内文理学科实力更强的综合性大学北大、复旦或者理科高精尖的中科大等校在海外的校友势力更为强大,人脉积累更深;
3、非名校同样能培养出杰出的学术人才,虽然比例和概率确实不如名校,如果考生因为发挥不力与名校失之交臂也无需过分自怨自艾,在逆境中寻找机会逆袭同样有机会。
以上,与广大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