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期间,为什么要两次去丰台长辛店?

2023-12-26     北京交通广播

原标题: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期间,为什么要两次去丰台长辛店?

导 读

今天(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北京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栏目本周特别为听友们带来系列节目《毛泽东同志在北京》。今天为您讲述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期间,为什么要两次去丰台长辛店?

1918年8月19日到1919年4月28日,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期间,为什么要两次去到丰台长辛店?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离开北京的呢?

青年毛泽东是怎样第一次走进北大红楼见到李大钊先生的?

1918年8月,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开始了他第一次进京之行。8月15日,毛泽东同萧子升、罗学瓒、罗章龙、陈赞周等20多位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乘火车离开长沙,因铁路被水冲断,火车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第二天,毛泽东与罗章龙、陈赞周到许昌凭吊魏都旧墟,抒思古之幽情,8月19日到达北京。

到达北京后,毛泽东先在湘乡会馆落脚,又与蔡和森在豆腐池9号,也就是今天的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先生家小住数日,后由萧子升出面以北京大学学生的名义租住吉安所东夹道7号的3间正房。

毛泽东从1918年8月19日到京,至1919年3月12日因母亲病重离京辗转上海回湖南,在北京住了近八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主要从事三项活动:一是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二是探索救国道路,三是联系革命力量。

青年毛泽东在京期间,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毛泽东仍感到生机盎然。当时,他支持湖南学生去欧洲勤工俭学,虽然他自己并不想去欧洲,但他愿意做这份为大家服务和组织的工作。不过,北京对毛泽东来说,开销太大了。他不得不找一份工作。  

就这样,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青年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先生找到了主任李大钊:“李先生,我有一位学生毛生泽东从湖南来。此生资质俊秀,为人勤备。不知李先生能否为他在图书馆里安排个差事?”  

“好,好,你请他来。”李大钊一口答应。

第二天,杨昌济便领着瘦长的毛泽东,去见李大钊。这是24岁的毛泽东头一回与29岁的李大钊会面。  

李大钊带着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红楼一层西头第31号的第三阅览室,让他当助理员。“你每天的工作是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月薪八元。”李大钊对毛泽东说。  

“谢谢李主任。”毛泽东感激地说。这对于来自湖南农村的毛泽东来说,已是很大的满足了。  

其实,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月薪六百元;文科学长陈独秀,月薪四百元;一般教授,月薪起码二百元。可当时毛泽东认为他八元的月薪,已是不低了。  

后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了这段时期的情形。  

那时,毛泽东的职位低微,只是一个登录来图书馆读报人的姓名,大家都不理他。在那些阅览的人当中,他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毛泽东对他们极有兴趣,并打算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来听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但是,毛泽东并不灰心。他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他遇到了别的学生,如陈公博、谭平山,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他帮助很大。邵飘萍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研究会于1918年10月成立,邵飘萍应邀兼任研究会导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的毛泽东对新闻学很有兴趣,报名参加了研究会,听课半年,并获得了结业证书。  

邵飘萍思想进步,富有新闻经验,言谈潇洒,深受学员欢迎。他强调,报纸要为平民执言,平社会之不平。新闻记者要尽自己的天职,“苟见有强凌弱、众暴寡之行为,必毅然伸张人道,而为弱者吐不平之气,使豪暴之徒不敢逞其志,不能不屈服于舆论之制裁。”他尤其重视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听者注意对社会政治、经济、劳工等问题的调查,并展示采访调查的方法。这些思想与方法,对毛泽东后来的新闻活动很有影响。  

参加新闻学研究会期间,毛泽东还多次到邵飘萍的住处拜访。邵飘萍不仅与毛泽东一道探讨救国之道,据说还曾慷慨解囊,向每月只有8块钱薪水的毛泽东提供经济援助。  

北京一别,两人再没有机缘会面。1920年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时,邵飘萍被北洋政府通缉而亡命日本。邵飘萍回国后,毛泽东在上海曾写信给新闻学研究会的同学罗章龙,询问邵飘萍的情况,说邵飘萍是他所关心的人。

1926年,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一代报人喋血京华。北平解放后,毛泽东亲自批准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一天,毛泽东见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头号名人胡适,大起胆子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胡适问提问题的是哪一位,当得知只是一个没有注册的学生时,这位王牌教授竟傲慢地拒绝与他交谈。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会见新闻界人士时说:胡适在台湾吹牛,说我是他的学生,其实我是邵飘萍的学生。  

但是,李大钊却有一双火眼金睛。他发现了毛泽东的重要性!  

每当毛泽东工作之余,或李大钊在阅览室翻阅的时候,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长谈。李大钊发表的所有文章,尤其是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毛泽东更是仔细阅读,认真研究。  

毛泽东透露出来的非凡抱负和才干,深得李大钊的赞许,认为他是“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领袖”。在李大钊的启蒙和引导下,毛泽东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后来在1949年3月23日曾感慨地说:“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两次去长辛店!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来说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怎么一回事。100多年前的1919年初到1920年底,近2000名中国进步青年远赴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他们在这里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从这里起步,走上革命道路,开始振兴中华的伟大历程。他们当中有些对新中国成立居功至伟,比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有些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比如钱三强、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林风眠等,对中国的社会革命与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作用。

1919年到1920年间,先后共20批近2000人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其中以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志,在湖南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中国的出路问题。恰在这时,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同志来信,告知有人发起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于是,新民学会专门讨论了组织会员和湖南青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留法勤工俭学,可以直接研究西欧工人运动的经验,特别是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正是‘向外发展’的一个好机会。从此,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便着手积极组织,进行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

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同志,1918年毕业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曾经在北京长辛店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能够成为赴法勤工俭学中的一员,就和青年毛泽东的组织和准备不无关系。

那在何长工的这篇文章中,还有下面这些记载,记录了青年毛泽东两次来到长辛店的很多细节,他在文章中写道:毛泽东同志亲自组织领导了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记得我们来到北京以后,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新民学会的蔡和森同志便给毛泽东同志写信,请他来北京解决问题。后来,毛泽东同志和李维汉、萧子升(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和毛泽东是同学,后来到国民党政府做官去了)、萧子暲(萧子升的弟弟,即萧三同志〉等二十多人就来到北京。毛泽东同志来了以后,很快解决了问题,预备班就开学了。

毛泽东同志很关心我们长辛店这个班,也很关心长辛店的铁路工人。他不断到长辛店来。我知道的就有两次。第一次是1918年冬(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北京是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先到工厂调查了解情况,和厂方商量能否增加点预备班的学生,然后到我们的教室看了一下,晚上就住在我们宿舍里。他和我们坐在土炕上,问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还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记得他特别问我们湖南人学法文会不会发卷舌头的“嘟噜”音,并教我们怎样发这个音。他让我们学点音韵学,学《康熙字典》上反切拼音。他是师范的,师范学生都懂音乐,会唱歌。他还用唱歌的音韵教我们怎样发卷舌音。

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要我们联络工人,注意工人运动,了解工人生活、工作情况,帮助启发工人的救国心。他还鼓励我们要坚定信心,只要千方百计地做好准备,就一定能够出国。

我记得毛泽东同志第二次来长辛店,是他在送第一批出国学生去上海以前,那是1919年4月。他和前一次一样先到工厂里和工人攀谈,然后到我们宿舍,和我们纵谈天下大事,谈怎样唤起工人,学习苏俄,指出这是救中国的路。他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和鼓舞,我们都很佩服。

毛泽东同志1919年4月从北京去上海,然后回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主编出版影响很大的革命期刊《湘江评论》。1919年底,他为了搞“驱张”(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运动第二次来北京(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那时我已经出国了。我在长辛店学习期间,也有一段时间回湖南。可能是在我回湖南期间,也可能是我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又来过长辛店。

我在长辛店学习时名字叫何坤,“何长工”这个名字是后来毛泽东同志给改的。这里还有段改名的故事:我从国外回来以后,在湖南搞革命活动,担任华南(洞庭湖西区的南县、华容)地委委员兼军工部长,是这个地区的农民赤卫军总指挥。我们镇压了二百多土豪劣绅。反动军阀许克祥去长沙搞了反革命的“马日事变”以后,白色恐怖笼罩湖南。这时毛泽东同志在武汉暂时代理湖南省委书记,觉得我的目标很大,让我改个名字。他说:“你在长辛店学过工,就叫何长工吧!”我的名字就是这样改的。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

1919年3月12日,青年毛泽东因母亲病重返回湖南。当时赴法勤工俭学的部分湖南青年结束了半年预备班学习,准备启程出洋。毛泽东离开北京,转道上海送别他们。

毛泽东是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自己却没走出国门。个中缘由,他曾跟新民学会会员周世钊说起:“看译本比原本快迅得多”;“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应“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显而易见,青年毛泽东的想法是扎根“‘中国’这个地盘”,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曾两次去长辛店机车厂搞调查研究。当然,毛泽东也不排斥留学,在这之前他曾想过留学日本,之后还想去苏俄留学,只是限于种种现实原因未能实现。

内容来源: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e59bd699a0d208b3480ed5908b6a06b.html










1.17亿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