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措拉之战——波兰王国对奥斯曼的最大惨败

2019-08-08   吟风社

在虎踞东欧的黄金时代,波兰一直作为天主教之盾,抵御着奥斯曼帝国的兵锋并取得一次次的胜利,最终在决定性的维也纳之战中将奥斯曼人打得半身不遂。

然而在波兰王国辉煌的历史上,在土耳其人面前也曾有痛彻心扉的惨败。1620年发生的楚措拉战役,就令波兰翼骑兵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和令人不愿回想的耻辱。但关键时刻,老将霍德凯维奇再次仗剑而起,力挽狂澜。

前奏

1614年,奥斯曼帝国年轻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Ahmed I احمد او)给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写了一封信,苏丹非常不满波兰立陶宛联邦境内的哥萨克连年去他的国土内劫掠和袭击,并表示已经派遣哈菲兹·艾哈迈德·帕夏(Hafız Ahmed Pasha)去"惩罚那些土匪",艾哈迈德一世要求联邦国王下令停止哥萨克对奥斯曼人的袭扰。齐格蒙特三世也致信在摩尔达维亚的若乌凯夫斯基,要求他稳住东南边境的局势,不要和奥斯曼帝国起摩擦。

若乌凯夫斯基也收到了苏丹类似要求的信件,他在回信中表示自己不背这个锅,若乌凯夫斯基已经软硬兼施用了许多办法遏制联邦境内扎波罗热哥萨克对奥斯曼人的侵扰,然而对他们发起侵扰的更多是顿河哥萨克和一部分俄国人,双方关系开始紧张。1616年,若乌凯夫斯基纵横捭阖,调解南部诸国间的矛盾,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大公拉杜·米赫那(Radu Mihnea)对联邦国王宣誓效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局势。

然而1617年局势突变,一伙顿河哥萨克的袭击直接导致艾哈迈德·帕夏集结了一支由附庸组成的近40,000军队向联邦边境进发,若乌凯夫斯基也率军于贾鲁加河(Jaruga)与其对峙。然而倒霉的是,由于齐格蒙特三世再次集结军队准备进攻俄国,此时国内军力空虚,哥萨克的支援还没到,若乌凯夫斯基麾下军队数量有限,处于被动境地。

无奈之下,若乌凯夫斯基与艾哈迈德·帕夏签署了贾鲁加和约,条约规定联邦不得干涉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等国的内政,同时还要承认这些国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要阻止所有哥萨克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还要放弃边境要塞科霍恩(Khotyn)。作为回报,奥斯曼帝国承诺将下令停止克里米亚鞑靼人对联邦东南部的侵扰。

东欧大草原上最彪悍的两个民族——鞑靼与哥萨克

若乌凯夫斯基致力于稳定联邦境内哥萨克人对奥斯曼帝国的侵扰,他恩威并施,让扎波罗热哥萨克首领同意与其签订合作协议。他烧毁了哥萨克人南下侵略用的船只,同时严禁他们继续为所欲为,但同样的,他也扩大了"在册哥萨克"数量,给予了更多哥萨克人优惠政策。然而另一方面,顿河哥萨克却依然我行我素,在俄国沙皇的鼓励下变本加厉地扰奥斯曼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新任苏丹奥斯曼二世(Osman II عثمانثانى‎)对齐格蒙特三世发送了战争警告,第二次波土战争即将打响。

波立联邦的西里西亚情结与哈布斯堡的阴谋

也就是在1618年,规模空前,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爆发了。欧洲基本被分为两派——天主教和新教徒,两派之间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相同信仰者即为天然盟友,反之就是敌人,欧洲尤其是中欧一带被战火蹂躏得一片糜烂,生灵涂炭。

乱世从来不乏野心家,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加布里埃尔·巴托里(Gabriel Bethlen)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效忠于奥斯曼帝国,甘心成为后者的附庸。加布里埃尔的目标是把自己的统治延伸到摩尔达维亚、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地区,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为波西米亚的新教徒得到了匈牙利和德国同僚的帮助,正对匈牙利天主教徒虎视眈眈,后者被迫向加布里埃尔求助,如果他站在新教徒一边,势必会彻底消灭匈牙利的天主教徒。那么届时他谋取匈牙利王冠就很容易了。

另外,加布里埃尔很讨厌波兰人。

若乌凯夫斯基察觉到加布里埃尔的用意,向其致信希望他老实点不要搞事,并劝阻他不要加入新教徒一方,要记得他到底是匈牙利人,波立联邦会帮助他与真正的敌人奥斯曼帝国作斗争。然而加布里埃尔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为此不惜甘为异教徒之鹰犬。他很快公开表示自己加入新教徒一方,还要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准备围攻维也纳。

加布里埃尔

消息传到华沙,引发了热烈讨论。联邦的施拉赫塔和大贵族对波西米亚和匈牙利贵族为反对王权和绝对君主制的斗争表示强烈支持……波立联邦和神圣罗马帝国都是奉天主教为正朔的国家,齐格蒙特三世于情于理都应该派兵帮助神罗皇帝。于情,双方同属天主教联盟,西吉斯蒙德本人就是虔诚坚定的天主教徒;于理,帮助神罗会得到他们的回报,尤其是波兰于12~13世纪封建割据时期分裂出去的西里西亚地区(Silesia)。

西里西亚公爵领(地区)人口稠密,汲取德意志文化与波兰文化之大成,经济发达,物阜民丰,更别提丰富的钢铁与煤炭资源。自从波兰王国爆发内战进入封建割据时代后,西里西亚公爵称号就一直被周边势力视为眼馋的大肥肉,尤其是德意志贵族对这块宝地垂涎三尺。原本在历代波兰王公的努力下,西里西亚一直都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内。直到蒙古西征,当时西里西亚公爵兼波兰大公"虔诚的"亨利二世(Henry II the Pious)率领波兰、摩拉维亚和圣殿骑士团援军战死于莱格尼察战役(Battle of Legnica)后,西里西亚陷入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开始悄悄地将触手伸到了这里。

13世纪末14世纪初,波西米亚普热梅希尔王朝(Přemyslid)攫取了波兰王冠,将西里西亚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尽管后来波兰皮雅斯特王朝中兴,但此时的西里西亚受神圣罗马帝国影响太深,许多波兰皮雅斯特的分支贵族已经德意志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对波兰祖国的归属感逐渐淡化。"伟大的"卡齐米日三世(Casimir III the Great)时期,为应对北部条顿骑士团的军事压力与西部神圣罗马帝国的威胁,他于1335年11月底,在维谢格拉德会议(Congress of Visegrád 1335)上与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结成反哈布斯堡的政治同盟,三位统治者都针对各自的争端做出了妥协。

波西米亚国王正式从波兰那里获得了西里西亚公爵领的法理主权,作为交换,波西米亚国王也放弃对波兰王冠的法理宣称,并支付给卡齐米日三世两万格罗申作为补偿。

1618年的西里西亚公爵领,基本实现了德意志化,核心区域内再不见半点波兰文化的踪影

西里西亚被波西米亚国王统治近一个世纪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1526年爆发了摩哈赤战役(Battle of Mohács)。波西米亚、克罗地亚和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Louis II)不幸阵亡后,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直接继承了他的所有领地,包括西里西亚。从此之后,西里西亚公爵领就成了神罗皇帝的附庸。直到1742年的布雷斯劳条约(Treaty of Breslau),因为战争失败,神罗女皇兼波西米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女王玛莉娅·特蕾莎(Maria Theresa)将西里西亚公爵领整个割让给了普鲁士国王"伟大的"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风风雨雨,沧海桑田,神罗、波立联邦、普鲁士、德意志帝国都已化为尘土。1945年的波茨坦协议(Potsdam Agreement),确定地球新格局的列强又把西里西亚地区划给了波兰,直到今天。

言归正传,1619年夏天,齐格蒙特三世派他的儿子瓦迪斯瓦夫公爵前往西里西亚,与斐迪南二世进行会议。后者大方的承诺,只要联邦出兵帮助自己对付新教徒,就同意将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划归波兰,要知道当时西里西亚地区还有一部分皮雅斯特血统的贵族愿意回归波兰。齐格蒙特三世非常满意,他自掏腰包(瑟姆议会不同意他直接派兵出征)雇佣了曾参与对俄战争的利索夫斯基兵团(Lisowczycy),命令他们前去帮助哈布斯堡对付咄咄逼人的加布里埃尔。

1619年底胡门内之战(Battle of Humenné)的失败直接迫使加布里埃尔放弃针对维也纳的围攻,率军回援自己的老家。所以严格来讲,这是波兰第一次拯救维也纳于危难之中。讽刺的是,和第二次拯救维也纳一样,波兰出人出力是胜利的最大贡献者,然而波兰却没有得到任何应当的胜利果实和利益,两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都是哈布斯堡家族。加布里埃尔退兵后,斐迪南二世绝口不提昨日的承诺,只是让齐格蒙特三世的儿子卡罗尔·费迪南德·瓦萨(Karol Ferdynand Vasa)担任了瓦茨拉夫主教(Bishop of Wrocław )。(瓦茨拉夫是西里西亚的首府)

在利用齐格蒙特三世清除眼前的威胁后,哈布斯堡家族马上翻脸不认人,开始撺掇奥斯曼帝国对波立联邦宣战……因为波立联邦和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是最符合哈布斯堡家族的利益的事,他们可以继续坐收渔翁之利。然而真正让奥斯曼三世下定决心对联邦开战的原因还是摩尔达维亚大公加斯帕·格拉齐亚尼(Gaspar Graziani)亲近波兰,想要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以及加上其他因素,双方关系急剧下降,全面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

在伊斯坦布尔,苏丹一声令下,帝国所有臣民皆要准备战争,集结令响彻在从小亚细亚到多瑙河的辽阔疆域上,顷刻间数十万军队开始动员,百万人在为后勤做准备。

在华沙,国王一声令下,瑟姆议会开始陷入扯皮。齐格蒙特三世极力渲染战争的重要性和危险,试图说服大贵族与施拉赫塔通过扩大战争税以便招募更多军队的决议。国王本人嘴皮子都磨破了,提案还是被瑟姆否决,因为之前虽然攻陷了莫斯科,但干预俄国内政还是归于失败,贵族们不想出钱出力了。

齐格蒙特三世时期的瑟姆(众议院)议会

尊贵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响应了加布里埃尔对他发送的求援,以发起一场针对波立联邦惩罚性侵略的名义发起了战争,而实际上则是与联邦争夺摩尔达维亚地区的归属权。

楚措拉之战(Battle of Cecora 1620.9.17-10.7)

联邦南部某军营内,73岁高龄的"伟大王冠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Stanisław Żołkiewski)正在侍从的帮助下卸下盔甲。他看着年轻人麻利的工作,脱口问道:"孩子,你今年多大?"侍从抬头回复:"回尊敬的盖特曼,我今年21岁。"老人微笑,皱纹布满了眼角:"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还在宫廷内工作,将近30岁才追随先王斯特凡·巴托雷参与镇压格但斯克叛乱……"

侍从非常兴奋的回复,以至于打断了他的话:"是的!我从小就知道那场那场战役,您在卢别绍夫率领不到三千人就把一万多叛军打得落花流水!先生,我和我的朋友从小就听说了许多您的英勇事迹,您是我们的偶像!""严格来讲,孩子"老人说道,"卢别绍夫战役是杨·兹比罗夫斯基(Jan Zborowski)指挥的,他是我非常尊敬的长官……"说到这里,老人垂下目光"十七年前过世了。"侍从固定住最后一个部件,低下头说道:"我很抱歉,先生。"老人的眼睛一如既往的平静,他喃喃地说:"人总是要死的,无论他多么伟大或卑微。"

突然,帐篷的帘子被拉开,三个顶盔掼甲的中年男人大踏步进来,为首的一位蓄着大胡子,手里捏着一封信,他很用力,几乎要把它拽破了。他走到若乌凯夫斯基面前,重重地把信件砸在桌子上,刚要说话,他看到站在大盖特曼身边的侍从,命令他暂时离开。侍从看了一眼若乌凯夫斯基,后者微微颌首,年轻人行了个礼便快速离开了。

1632年,科涅茨波尔斯基被任命为"伟大王冠盖特曼"

侍从刚走,大胡子便发作了,他右手搭在佩刀上怒骂:"那...那群混蛋!不止一次了,茹凯夫……夫斯基阁下,这么大的战事居然又拒绝给我....我....我们拨款增兵。之前东征就算了,这次我们可是保.....保家卫国!"若乌凯夫斯基没有说话,自顾打开信件开始阅读。他努力地阅读,但自己太衰老,连字都看不清楚了。"无非是些陈词滥调,瑟姆的老家伙们富得流油,他们坐在大庄园里晒太阳,不愿意给军队一块兹罗提!"一个与他年纪相仿也留着胡子的男人高声嚷道。最后一个开口的小胡子男人很年轻,看起来只比侍从年长几岁,但他有着和年纪不相仿的沉稳:"我听说突厥人集结了好几万军队,包括他们的狗腿子附庸。"

"消息很灵通啊,博格丹。你们扎波罗热哥萨克没少抢异教徒的财宝,真会给我们找麻烦!""我向你保证,那不是我们干的,波托茨基。"他答道"是顿河哥萨克干的,我们和他们少有交集。"波托茨基耸了耸肩:"随便了,我反正是分辨不出来你们的区别……"他随后冷笑道:"信仰异端的哥萨克就是联邦的长指甲,虽然锋利,但也需要定时修剪。"

愠怒在小胡子男人的眉头一闪而过,这个细节被若乌凯夫斯基看在眼里。

"够了,波托茨基,注意你的言辞。博格丹是在册哥萨克,在这里是我们的同僚。别忘了,他率领1,600名哥萨克骑兵帮助我们对抗奥斯曼人的入侵。"博格丹感激地看了一眼大盖特曼。若乌凯夫斯基接着说道:"无论如何,国王的命令已经下达。我们处于战争之中,务必要齐心协力。我统筹摩尔达维亚多年,异教徒苏丹的决心不容小觑。考虑到我军规模非常有限,这场仗……会很艰难。"

说到这里,四个人的面色都很凝重。接着,若乌凯夫斯基就进军路线,补给和战略逐个交代下去,他们商议完毕后,三位指挥官便匆匆离开了帐篷。守在外面的侍从赶紧进入帐篷,长时间站立令若乌凯夫斯基的体力有些不支,他正坐在椅子上歇息。侍从递上一杯水问道:"先生,我们什么时候出发?""现在。"侍从兴奋地拔出佩刀,刀尖指向南方。他说道:"太好了!我要跟随您斩下一百颗异教徒的脑袋!"

若乌凯夫斯基只是淡淡地说:"不行,你要留在这里。"侍从呆住了,他愤愤的收刀入鞘,正要申辩,老人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他停嘴后说道:"准备拔营,帮我披挂盔甲吧。"

· (大胡子是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Stanisław Koniecpolski ),他有点口吃;另一位大胡子是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Stanisław Potocki"Rewera"),绰号"Rewera"是拉丁语,意为"事实上";年轻的哥萨克是博格丹·赫利梅茨基(Bohdan Khmelnytsky),28年后,他做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哥萨克和联邦的历史轨迹。)

若乌凯夫斯基率军前往摩尔达维亚,9月,在今天罗马尼亚的东北部边境Țuțora小镇附近与奥斯曼帝国先遣队遭遇。因为瑟姆拒绝开启战争税和扩大军队规模,所以联邦军队几乎都是由各位参战大贵族的私人部队组成,再加上哥萨克和摩尔达维亚大公的援助,也只有约9,000人。而对手有13,000~22,000人,主要由仆从国瓦拉几亚的军队和鞑靼人组成。

9月18日,战斗打响。波兰翼骑兵向奥斯曼人发动了势若雷霆万钧的冲锋,其他部队从两翼夹击,试图夺取战斗的主动权。

以往的情况,奥斯曼军队会被马上冲垮。然而这次战斗中对方的指挥官显示出了超乎往常的调配能力,耶尼切里步兵依托车阵形成滴水不漏的防御,火器部队向波兰人倾泻着火力,鞑靼骑兵奔驰在原野上射出利箭掠阵,阻碍波兰人的冲锋,即便是瓦拉几亚仆从军阵势也非常严整。

波兰军队一次又一次冲击敌阵,而后被长戟的森林和枪炮的扫射逼回。敌人的防御非常稳固,没有可趁之机。

土耳其人刚被萨法维波斯击败不久,军队说不上强盛。但为了准备与波兰人的鏖战,新继位的奥斯曼二世奋力备战并鼓舞士气,尽自己的全部能力调配了资源。相比波兰一方瑟姆议会贵族们的磨洋工和漫不经心,胜负其实在战前已经初露端倪了。

奥斯曼人终究畏惧波兰军队的精锐和恐怖的冲击力。他们虽然阵势严密,毫无破绽,却始终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被动挨打,作防御姿态。

由于单兵战斗力远不如走精兵路线的波兰军队,奥斯曼人也无法在反冲锋中获胜。他们在等待一个转机。

就在波军与奥斯曼人战至一处时,在侧翼的摩尔达维亚援军突然反水,向波军发起猛攻……这倒不是摩尔达维亚大公加斯帕的锅,他本人是支持联邦的,但他的军队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已经被筹谋已久的奥斯曼人买通,这是有预谋的哗变。

本来这些摩尔达维亚人还打算观望,然而他们发现土耳其人这次足够应付波兰骑兵势若万钧的冲锋之后,终于吃了秤砣,铁了倒戈的决心。

波兰人的惨败

若乌凯夫斯基和科涅茨波尔斯基努力支撑战局,不至于让军队瞬间崩溃,然而失败已经无法避免。

若乌凯夫斯基坚持指挥到到9月21日,然而奇迹没有发生,情况持续恶化。月底,许多参战者被奥斯曼人贿赂,然后放下武器逃亡,雇佣军也逃跑了。所有人都知道胜利已不可能,但若乌凯夫斯基还努力试图率军突围,终于,联邦军队撕开一个缺口开始向北撤退。许多溃军逃回了联邦境内,若乌凯夫斯基和几位主要指挥官没有逃跑,还在指挥部队有序撤离。但在10月6日,疲惫不堪的波军终于被对手追上,绝望的战斗开始了。

土耳其人的战术看起来缺乏奇诡,却缜密得如同天罗地网,全无破绽。他们刻意放走一些撤退的波兰军队以削弱波军实力,笃定波兰的首脑军官团在最后方殿后,决定集中优势的力量将敌人一网打尽,而不是分散追击。

《若乌凯夫斯基与维别尔斯基神父之死,科塞拉战役 1620》

波兰军队被土耳其人一轮轮如同潮水的骚扰式攻击耗尽了体力和斗志,这样的袭扰作战正是突厥系民族的强项。最后,在土耳其人的总攻下,波兰军队轰然崩溃,曾经强大无比的王国铁骑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据传,若乌凯夫斯基与几名亲卫和一个神父坚持殿后战斗,他们被敌人团团包围仍坚持战斗,直到统帅本人受到重创。他于弥留之际,在神父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生中最后一次忏悔和祷告,随后离世。

波兰立陶宛联邦"伟大王冠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这位曾经攻陷莫斯科,把沙皇俄国踏在马蹄下的老英雄战死于楚措拉,年七十三。

结局

联邦军队大部被歼灭和俘虏,只有一千余人逃回国内。科涅茨波尔斯基、波托茨基和赫利梅茨基等指挥官被俘并押往伊斯坦布尔囚禁,两年后得以被赎回。若乌凯夫斯基的头颅被斩下,插在长矛上当做战利品送到了苏丹面前。

楚措拉惨败和奥斯曼军队继续北上的消息传到华沙,朝野震惊。数百年来,波立联邦在对外战争中胜多负少,但也极少有如此重大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初即便是干涉俄国内战时期也没有遭受这种惨痛的失败。近万人大部被歼,三位高级指挥官被俘,主帅当场战死,只有1444年瓦尔纳之战(Battle of Varna)的损失可以与之相比。这是联邦历史上第一次因为瑟姆拒绝通过扩大战争税法案而短时间内直接引起的军事失败,虽然前几次战争也因为瑟姆的掣肘而发生失利,但都没有这次如此迅速和直接。

这是第一次,然而遗憾的是,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无论如何,人死不能复生,事情已经发生,奥斯曼帝国正在集结更多军队发起大规模入侵。苏丹被楚措拉的胜利鼓舞,试图乘胜追击彻底打败联邦,把版图延伸到联邦南部的大片地区,与克里米亚汗国连接。

沧海横流之际,若乌凯夫斯基的老战友霍德凯维奇将站出来力挽狂澜,然而波兰已经遭受了致命的创伤。它的黄金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