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复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对听课的学生说:“我们会发现中国诗歌里面,很多用女性口吻写的诗,其实是男性写的;她们怎么忠于男人和怎么爱男人,都是男人在那里写的,然后教给那些歌者,说‘你唱吧’,然后他就坐下来,于是觉得特舒服”。
“不要上文学的当,文学仅仅是文学,文学能不能在生活里面展现为一种生活的内涵?需要另外的方法来贯彻。”
……
这位知名中文教授告诫女生“不要上文学的当”,最近竟上了热搜,且在网友的评论中,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其实,文学真的不应背上这个锅,也背不动这个锅!
文学是什么?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生活的“艺术化真实”,而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复制与纪实,所以,如果谁把文学完全当真的话,那并不代表是文学本身在让人“上当”,而只能说明阅读文学的人太容易上当而已!
其实,“不要上文学的当”,这句判断本身,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文学里的“当”,当然不要上了;但是,何止是文学呢?所有一切的“当”,显然都不要上!教授说这样的话,除了是在制造噱头,也几乎算得上是人尽皆知的一句废话了!
文学里面存不存在“当”?主要还是在于文学背后的写作者——作家,即便提醒女生不要上当,其实也主要是不上作家的当才对。
自古以来,所谓“风流才子”的作家,似乎有着更容易骗女孩感情的固有印象,这一点上,“女生不要上男作家的当”,或许要比“女生不要让文学的当”,更具现实性与警醒性!
当然,作家写作水平、思想深度、社会良知等的多样化、多维化,以及其写作时人为性、个体化的选择性表达,必然会造成文学中的相对“失真现象”,这或许就是这位教授所言的“当”吧?作家在其中会有责任,显然也要由其负担才行。
不过,这位中文系教授只是泛化地称“不要上文学的当”,也仍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表达与思考——我们难道不应思考“文学为何会存在‘当’”这一现象吗?这只是文学本身的原因吗?还是其背后写作者的原因?还是更在于作家生活的环境、社会的土壤原因?
显然,作家、文学所处的环境,才是决定文学的根本性、源头性的因素——文学的好与坏、成功与否,与作家的人生、社会经历有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敢于说真实,说真话也能得到赞赏与保护,那么,相信作家及其作品中的“当”,必然就会减少。
如果我们的社会只准赞美,那么,作家的作品中就难见批评——可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那么,此时的文学中出现假大空现象,也就不会令人意外了。
此时,我们警告女生或所有人“不要上文学的当”,可是,文学本身真的有此原罪吗?显然不是,真正的源头,应在于生活的土壤上!
当我们拥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没有水分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社会和生活的土壤时,相信我们作家及文学,就会成为真善美的载体,则如此土壤上萌芽、成长出来的文学参天大树,还会生长出令包括女生在内的所有人上当的“毒果”吗?【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