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提得准、说得对、办得好”提案工作要求,青岛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联合信网传媒推出“优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划,旨在深入挖掘优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树立典型,凝聚力量,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精品提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给孩子减负的呼声也从来没有停过。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落实“双减”,青岛的实际行动也是掷地有声,但其间出现的痛点、难点也逐渐显现。
“看着孩子们背着大书包,每天早出晚归的,真的挺心疼。”“以前是孩子都上辅导班,现在是偷着上,大家嘴上不说,但是都怕孩子落下。” 民进青岛市委员会的政协委员听到了家长的心声,对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实现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市政协“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提案视察(来源:信网)
双减学生减负教师负担变重 高端私教成校外培训新趋势
在此前的调研中,民进青岛市委会发现随着“双减”的落地,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叫停对教培市场产生强烈冲击,“家教、私教尤其是一对一的高端家教横生,这就造成老百姓请不起私教,不同的孩子在课外知识拓展方面差距逐渐加大,家长对教学质量、高考成绩的焦虑感加重。”
此外,民进青岛市委会调研发现,“双减”让学生减负,但学生不断减负的同时,教师的负担却越来越重。“这些沉重的负担,相当一部分不是教学任务。如教师节假日要去社区巡察易溺水区域安全,如文明创建等工作,教师都是重要参与者。这导致教师每天需要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非教学事务,用在教学、科研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委员建议“四步走” 推动青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对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如何在“双减”的同时推动青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据悉,2022年8月3日,青岛联合印发《青岛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坚持优先发展、超前布局,加强资源保障、政策供给,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教育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好满足优质教育需求”。
民进青岛市委会认为,青岛应紧抓有利契机,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加强思想引导,形成“双减”共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加强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需求;加强监管,持续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四方面下功夫。
崭新的科学教室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来源:信网)
减负提质两手抓 青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岛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据悉,民进青岛市委会的提案受到了青岛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盘活现有编制的存量资源,以数字化推进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革命和作业革命。同时,教育局也将加强课后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建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有了好学校,集团化办学等举措让不同片区的学生“共上一堂课”,走班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实践让学生们在课业上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而丰富多彩的课外研学,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文/信网记者 顾青青
[page]
关于“双减”背景下推动青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民进青岛市委会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文件)。青岛市认真贯彻国家要求,积极推进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措施落实,全市教育“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将“双减”与“扩优”紧密结合,2022年8月3日,市两办联合印发《青岛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简称“倍增计划”文件),旨在“坚持优先发展、超前布局,加强资源保障、政策供给,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教育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好满足优质教育需求”。
在落实“双减”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调研发现,近年来,未列入中考科目的物理、化学等,学生和家长在初中阶段普遍不重视,掌握程度较低。
二是校外培训呈现新趋势。学科类校外培训叫停后,原来大家都可以一起参加培训的局面打破,但“有钱”阶层可以高价请私教上门培训,而一般老百姓请不起私教,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课外知识拓展方面差距加大。
三是家长焦虑感加重。中考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带来的后遗症正在显现,市区高中高考考不过城郊农村高中已是现实,家长对教学质量、高考成绩的焦虑感加重。
四是教师非教学负担仍然不轻。近年来,各级各单位都非常喜欢把各类非教育事务交给教育部门抓落实,最终责任压到教师头上,如:教师节假日要去社区巡察易溺水区域安全等。其他如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工作,教师都是重要参与者。这导致教师每天需要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非教学事务,用在教学、科研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双减”背景下,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高,对减负提效的焦虑也更重。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紧抓“倍增计划”有利契机,持续有力推动青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思想引导,形成“双减”共识。针对“双减”以来,许多学校反映教师人手不足,师资缺口日益增大,名师、骨干教师不均衡,个别教师敬业精神不够等问题,建议多措并举,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用好教师存量,优化师资结构,实现校校有名师、有骨干;进一步争取加大教育核编力度,增加教师招聘计划,有力解决师资短缺。用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对教学好,贡献大的老师加大奖励力度,以绩效工资增量激发教师动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针对教育教学质量与“双减”政策要求、人民群众的高期待值还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建议突出重点,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学术助推行动,探索轻负优质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教研助学行动,教研员包区市、包学校、包学科。建立学情会商制度,深化分层、分类教学改革,推动课堂减负增效。积极推广“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分层次作业、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作业等,研究推进制作类、调查类、家务劳动类、合作类等作业。适当时机,进一步优化调整中考科目,把对学生长远发展作用大、有利于培养国家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列为初三毕业考试科目。
三、加强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需求。建议丰富托管内容,不断优化校内课后服务。坚持“一校一案”原则,指导各中小学修改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征求家长意见,适当缩短低年龄学业生在校时间。进一步规范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权益,各区市应将课后服务保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及时拨付。
四、加强监管,持续规范校外教育培训。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推进行业自律,通过曝光台和媒体监督对违规办学的学校实施即时通报,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严密监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工作中的涉稳风险,加强“预收费”管理,建立预警和联动机制,严防卷钱跑路、变相培训、无证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