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近日小编从CHINA DAILY读到一篇报道《滨鸟在沿海地区苦苦挣扎》,深入剖析了造成滨鸟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蛤蜊养殖户设置的渔网。研究指出,沿海的蛤蜊养殖场已成为候鸟迁徙的“生态陷阱”,对途经此地的迁徙候鸟构成了根本威胁;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发生的人鸟冲突。研究最后呼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冲突,必须促进包括地方政府、科学家、保护主义者和当地社区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小编现将该报道分享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图源:绿会志愿者
研究发现,鸟类数量减少的部分原因是蛤蜊养殖户设置的渔网。
多年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EAAF)沿线的许多滨鸟物种数量迅速下降。黄海地区主要停歇地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然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梁丹说,许多物种消失的速度似乎比它们重要停歇栖息地消失的速度更快。
他认为,物种减少的背后肯定还有其他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造成滨鸟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并采取保护措施缓解甚至扭转下降趋势,这位中国保护科学家和他的团队从2019年8月开始开展一个研究项目,评估人类对该物种的直接影响。
“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始博士后工作期间设计这个项目时,我计划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捕猎或副渔获物(渔网意外捕获滨鸟)等直接威胁上,因为这些地区只是整个迁飞路线的一部分,” 梁丹表示。
梁丹和他的团队在2019年秋季随机选择了沿海29个重要的停歇地进行调查。2021年春天,他们再次来到所有这些地点,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除了捕猎和副渔获物之外,他和团队还发现了一个科学家和保护主义者以前不知道的潜在严重威胁 —— 在中国东南部的潮间带泥滩上,用来防止岸鸟觅食蛏子(Razor Clams)幼体的网。(注:蛏子(Razor Clams)是一种受欢迎的贝类,其名称源自其形状细长,类似剃刀刀片的外观。)
据他们估计,2021年4月和5月,在浙江乐清湾和福建兴化湾布设的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的捕鸟网造成了约14,000只候鸟死亡。
该团队还估算了被渔网大量捕获的五种滨鸟的死亡数量,它们分别是黑尾塍鹬(Black-tailed Godwit)、翘嘴鹬(Terek Sandpiper)、红脚鹬(Common Redshank)、弯嘴滨鹬(Curlew Sandpiper)和尖尾滨鹬(Sharp-tailed Sandpiper)。
这些鸟类的死亡数量接近甚至超过了其迁飞种群数量的1%,对其全球种群构成了重大威胁。
这项研究由梁丹和一群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和保护主义者完成,最近发表在保护生物学会发行的期刊《保护生物学》上。
01蛤蜊养殖
蛏子在中国一直被视为美味佳肴,深受食客喜爱。
中国沿海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蛏子产区。2015年,全国蛏子产量达79.4万吨,总产值超过220亿元(32.4亿美元)。蛏子养殖是沿海水产养殖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梁说,虽然这种做法在沿海几个省份很普遍,但蛏苗主要来自东南省份浙江和福建。
蛏苗主要在潮间带滩涂上培育,这些滩涂被划分成长方形的小块田地。每年11月,蛤蜊养殖户会将这些苗种撒在滩涂上。蛏农将蛏苗培育到第二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通常是在清明节之前,清明节标志着收获季节的结束。
成熟的蛏苗卖给其他省级地区的蛏农,包括江苏、山东,甚至远在辽宁的蛏农,供其进一步培育。幼苗长成蛏子后,再在市场上出售。
02捕鸟网问题
梁说,东南沿海的滩涂不仅用于养殖蛤蜊,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许多候鸟的觅食地,尤其是滨鸟。
其中一些鸟类在这里过冬,而另一些在更南边过冬的鸟类则在春秋季迁徙时经过这些地区。
在蛏农眼中,这些鸟是他们培育的蛏苗的天敌。因此,从11月左右开始,他们开始安装水平放置的防鸟网,以减少鸟类捕食蛏苗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梁说:“防鸟网突然阻止了许多滨鸟的行程,使它们无法到达繁殖地进行繁殖。”
关于2021年4月和5月在乐清湾和兴化湾死亡的约14,000只候鸟,梁说他和他的团队对这个数字并不感到惊讶,他们实际上认为这个数字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他解释说:“仅乐清湾所铺设的鸟网面积就相当于1000多个足球场大小。我们只计算了4月至5月春季高峰期滨鸟的死亡率,而有些物种的迁徙时间较早,如3月中旬至下旬,它们也可能被这些鸟网捕获。”
“另外,如果这些鸟网确实与蛏子养殖有关,那么其他(蛏子苗)养殖地点也可能使用过类似的鸟网,肯定会造成更多鸟类死亡。”
该团队随后的调查证实,两省沿海的其他苗种养殖场也存在类似的捕鸟网。
该团队利用卫星图像对滩涂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32个具有类似滩涂结构的地点,这些地点可能是蛤苗养殖场的栖息地。李静是发表在《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上的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也是致力于保护中国迁徙水鸟的非营利组织“中国勺嘴鹬”(Spoon-billed Sandpiper in China)的创始人。
“这些地点都是蛏苗培育区,”李说。“我们以前的调查通常集中在重要的海滨鸟类停留地。我们从未在大多数蛤苗培育区进行过系统的水鸟调查,但其中一些地点实际上可以养活相当数量的迁徙滨鸟。这些地区肯定需要更多关注。”
她说,大部分地区很少有观鸟者到访,其中一个地点非常偏远,需要乘坐渡轮才能到达。
梁说,随着蛏苗的养殖和渔网的存在,这些养殖场已成为候鸟迁徙的“生态陷阱”,该地区的渔网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使迁徙途中经过的鸟类数量减少。
研究还指出,大多数蛏子养殖户在三月底四月初的收获季节过后也不拆除渔网,而是依靠台风季节的暴风雨在七月中旬将渔网吹落。梁说,这些残留的渔网会导致许多候鸟死亡,一些渔网最终被卷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构成长期威胁,这种情况被称为“幽灵捕捞”(Ghost Fishing)。
“文章中所揭示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发生的人鸟冲突,”该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广东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刘洋说。
“这项研究首次了解了捕鸟网在海岸线上的分布情况,并量化了它们对迁徙滨鸟造成的伤害。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将是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03仅清除(捕鸟网)还不够
据李静介绍,当地一个名为“温州观鸟会”的保护组织将这一问题提交给了浙江省温州市相关部门。近年来,有关部门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拆网行动。
梁说:“一个简单的行动—— 在3月底4月初蛏子幼苗收获后立即拆除所有渔网—— 就可以避免4月和5月大部分滨鸟的死亡,以及“幽灵捕捞”所造成的海洋生物种群的损失,而且不会对这些蛏子养殖户的收入造成重大影响。
然而,在蛏子收获后立即撤除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事实上,在蛏农开始在泥滩上培育蛤苗期间,许多候鸟都将这一地区作为越冬地。
“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引起当地政府和保护组织对人鸟冲突的更大关注,”梁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冲突,必须促进包括地方政府、科学家、保护主义者和当地社区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保障水产养殖社区的生计,同时保护已经受到威胁的海岸候鸟至关重要。”
(文章译自CHINA DAILY,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文参阅: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312/04/WS656d0e35a31090682a5f1340.html
译/Samantha 审/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