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很多自媒体做不了事的日日煮纽交所上市破发 有啥没做对?
文/福布斯中国
港版“李子柒”、投资人创业、跻身预制菜赛道、阿里巴巴连投两轮、香港富豪李家杰、郑志刚等慷慨解囊,做了很多自媒体梦想事情的日日煮(DDC Enterprise Limited,或DayDayCook)美东时间11月17日正式在纽交所上市。
这个由2,450万美食爱好者撑起的美食自媒体平台+食品企业,从最开始的短视频起家并通过短视频吸引消费者流量变现后,再到通过线下门店和电商平台销售预制菜,日日煮的每一步都踩进了时代风口上。
日日煮诞生于2012年年底,彼时在香港知名金融机构任职的朱嘉盈放弃了高收入的投行工作,转而创业。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实现盈亏平衡的同时,成为香港市场头部的美食生活互联网品牌。
2015年朱嘉盈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陆续入驻了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平台,创下上亿点击量。其后为了更好地保证用户体验,日日煮开出线下体验店。
之后,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日日煮再次转身,从美食内容平台转向以内容驱动的DTC消费公司,并形成了内容+电商+社交媒体触达的生态系统。
日日煮覆盖了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TikTok)、哔哩哔哩、微博、小红书、快手、美团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以及7-11、罗森、家乐福、盒马、Ole’、G-Super等线下渠道。
内容端,每月平均1000+的KOC+KOL的内容输出。创立超过十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和媒体平台上累计创造了超过247,874分钟的视频内容,吸引了众多(Millennials)及“Z世代”(95后,GenZ)群体青睐。招股书显示,“Z世代”粉丝约占总用户群体的69%。
截至6月30日,日日煮的自有产品包括RTH产品(Ready-To-Heat)、RTC产品(Ready-To-Cook)、RTE产品(Ready-To-Eat)以及第三方品牌食品。预制菜产品涵盖“捞!超有饭系列”、“自热火锅系列”、“名厨功夫菜”、“植物肉自热捞饭”等多个系列,覆盖办公室、旅行、家庭自煮等多种消费场景。
在国内,日日煮旗下拥有“DAYDAYCOOK” “渔家翁”“猛味”三个品牌。DayDayCook作为旗舰品牌,已累计开发超100种SKU;渔家翁主打扇贝和深海鱼等风味水产制品及即食类风味鱼糜零食;“猛味”则主打自热火锅、自热饭和快餐饭等自热及快餐食品。在北美市场,日日煮还收购了位于旧金山的亚洲食品品牌Nona Lim。
业绩方面, 2023年上半年,日日煮的营收为人民币8942.4万元,毛利润为2340.4万元,净亏损为895.3万元。而2021年和2022年也是亏损。
为了拓展市场和增加收入来源,日日煮在2022年到2023年完成共7次收购,包括收购了4家拼多多网店的全部权益,以及Nona Lim、Whole Foods Market、Target和Kroger等美国食品零售商。
融资方面,日日煮2015年进入内地市场。2016年获3,5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开始计算,先后经历了8轮融资,背后有C资本(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郑志刚旗下)、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合一资本、香江集团、恒基地产主席李家杰的私人投资基金等资本。
据悉,此次,日日煮(DDC.NASDAQ)的每股发行价为8.5元,截至首日收盘,大跌26.94%,报收于6.21美元,总市值1.2亿美元。堪称各种“buff”加满的企业遭遇破发。为什么这次投资人没有如以前一样慷慨解囊?
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日煮未能盈利,其的业务收入包括广告收入和产品收入,广告收入自2020年开始是下降的。此外,高负债也是日日煮目前的困难所在。截至今年6月30日,日日煮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28万人民币,总资产为2.8亿元,负债以及股东赤字等合计为4.12亿元。
按照设想,日日煮凭借优质美食内容吸引聚集流量,再通过线下体验店和电商平台及零售渠道销售预制产品,完成一个闭环。但线下体验点开店速度未及计划,加上预制菜当下是一个“卷死卷生”的红海,能跑出着寥寥无几。而通过并购寻找新的增长点亦需要时间,日日煮的路不好走。
日日煮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50%将用于业务扩张;25%用于收购合适标的;15%用于偿还贷款;10%用于现金储备。得到资本加持的日日煮能否再次飞扬,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b7dda1ebe09157172653f4c28fecd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