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改编电影:被房东赶出家门,1个妈妈4个孩子的租房窘境

2020-04-14   家里蹲看电士

《罗茜》在2018年入围了众多国际电影节,被影评人评为爱尔兰年度最重要电影。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妈妈罗茜,带着4个孩子“流浪”的故事。

《罗茜》的另外一个译名《飘零玫瑰》更具意境,台湾的译名《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也更加一针见血。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房价攀升,无良房东为了卖房,把罗茜一家人赶出家门。罗茜的丈夫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带着4个孩子再找房子并不容易。

他们只能先住在旅馆,但经常客满的情况下,找到安居之所也变得难上加难。罗茜不得不挨家旅馆打电话,即便住上一晚也好,但答案往往是“对不起”。

电影把侧重点放在了母爱的伟大。不管孩子多闹腾,罗茜也尽量保持耐心沟通。一家人窝在车里,她也能敏感地发现孩子们的需求。

她是妈妈,是妻子,同时她也是她自己。丈夫需要工作,罗茜能做到的是不去打扰。

在重压之下,扮演好各种角色,同时保持乐观冷静,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作为观众的角度,除了称赞还有心疼。

片中年幼孩子的调皮,年长孩子的叛逆,还有女儿在学校被嘲笑,种种窘境都让罗茜头大。即便有时控制不住情绪,也会马上向孩子道歉。

《罗茜》虽然没有特别拓展,但可以看出女主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好。

已经沦落到无家可归,也不愿求助亲人。这里应该并不只是西方人说的独立,更多是一种对原生家庭关系的隐晦讨论。

试想一下,如今为了孩子们付出一切的罗茜。当她的孩子长大,会跟母亲维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这时台版译名再次展现魅力,“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也指代了原生家庭。

当儿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家,原本爸妈的家就不再是她们的家了。

虽然《罗茜》只是讲了短短2天内事情,但把剧情拉得很细,情绪填得很满。

《罗茜》电影前半段家人的亲密,和后半段的扶持,都是暖的,但也是无力的。因为爱除了能改变心境,它并不能改变环境。

对于家的探讨,联想到了《何以为家》。

都算不得有特别强烈戏剧冲突的电影,基本都是人物和周遭环境在带动剧情,但因为真情实感,十分引人入胜。

不管是片瓦遮头还是洋房别墅,只要心里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那里就不是家。

虽说《罗茜》的情况要比《何以为家》好很多,但两部电影都是以大环境为切入点,写实且还原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创作者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必定是动人的。

人们之所以喜欢看电影,是通过电影看世界。

走马观花的旅行并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平民生活,而电影却可以。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相同与不同。

看来房价,还真是个全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