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富强教授:加强慢阻肺防治,推动精准诊疗

2023-11-08   健康报

原标题:文富强教授:加强慢阻肺防治,推动精准诊疗

“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当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高患病率疾病。要加强慢阻肺防治,推动早筛及精准诊疗,共同营造慢阻肺防治的良好环境。”日前,多款慢阻肺创新治疗产品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文富强教授分享了加强慢阻肺诊疗的相关思考。

加强慢阻肺诊疗 早诊早治是关键

慢阻肺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疾病负担“四高”特点,已成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重大慢性疾病。2018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我国慢阻肺患者数接近1亿。

文富强教授认为,慢阻肺多发于长期吸烟或吸入二手烟,以及长期处于油烟、空气污染、粉尘作业环境的人群。长期接触香烟、生物燃料或粉尘等空气污染物,一方面会引起气道炎症,产生咳嗽咳痰,另一方面会破坏肺泡结构,形成肺气肿。气道炎症和肺泡结构的破坏,会逐渐发展成慢阻肺。

“慢阻肺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多表现为偶尔咳嗽、咳痰。若患者继续抽烟或者暴露在污染环境下,气道、肺泡与肺功能遭到持续损害,就会表现为频繁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急甚至反复急性加重诱发呼吸衰竭。”文富强教授说,“高发人群要提升慢阻肺的早诊早治意识,尤其是吸烟的慢阻肺患者,应在肺功能严重受损,病情不可逆转前尽早接受治疗。当前,一些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都配备有简易的肺功能仪,能满足居民基本的慢阻肺病筛查需求。”

2型炎症要注意 精准治疗是方向

文富强教授介绍,慢阻肺的治疗主要围绕其病理改变、发病机制进行药物治疗。以往患者以服用口服药为主,随着科技进步,患者可通过吸入给药方式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大部分慢阻肺患者通过常规的治疗手段,能实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伴有2型炎症,利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如吸入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等,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病情仍会反复。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有必要进行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

文富强教授认为,个体化和精准化的靶向治疗,通过明确的发病机制进行针对性地靶向干预,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如伴有2型炎症特征的慢阻肺,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很高,接受常规治疗无法完全控制病情,甚至会反复发生急性加重,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则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目前,围绕2型炎症参与的生物标志物或生物介质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5(IL-5)是2型炎症的关键和核心驱动因子,可以在2型炎症驱动的多种常见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慢阻肺防治仍有挑战

需社会各界共同助力

“当前,我国慢阻肺在预防层面仍有提升空间,可以对影响慢阻肺发病率的因素加强控制和宣传,如减少吸烟、降低环境污染等。”文富强教授说,要重视预防的作用,还要重视慢阻肺的早发现、早诊断以及规范治疗。

文富强教授建议,慢阻肺患者要注意规范用药、规律用药,不规律用药容易诱发病情急性加重,导致病情反复。医务人员也要注重学习新知识、新进展、新指南,提升慢阻肺的精准诊疗能力。

文富强教授呼吁:“随着慢阻肺相关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患者负担已明显减轻。对此,社会各界应在推动观念改变、疾病知识普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共同努力,营造慢阻肺防治的良好氛围。”

文:何垚森

编辑:王祎然

审核:孙梦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