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衣(富书作者)
拉罗什富科在《道德箴言录》写道:“几乎所有人,在中年以后,都体验到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不可避免的衰退。”
不可否认,中年人的压力繁重,各方面却呈现下滑趋势,这也导致中年危机重重。
所以,中年人更应该舍弃不必要的社交,远离大量消耗你精力的人,学会交低耗朋友,为人际关系减负。
和懂得付出的人来往,守财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有一幕看得人生气。
周秉昆买了大房子,带着一家7口住了进去,看到好哥们肖国庆夫妇没房子住,就好心把老房子借给他们。
可世事难料,几年后,周秉昆的新房,因为卖房子的不是房主本人,交易不成立,房子要被收回。
周秉昆只能要回旧房,否则一大家子就要露宿街头。
他提着礼品来到哥们肖国庆的家,肖国庆的老婆吴倩一听,要拿回房子,瞬间就暴怒,根本没思考自己白住了几年,连房租都没给对方,应该对别人感恩戴德。
吴倩先是冲着孩子发火,指桑骂槐,接着道德绑架,让秉昆给国庆找工作,否则就不归还房子。
斯特林堡有一句话说得好:“友谊,往往是由两个人更容易实现的共同利益构成的,只有在相互满足时这种关系才是纯洁的。”
只懂索取的人,从不对别人的付出,心存感激,甚至得寸进尺,只要对方不给予,还会反生怨恨。
和这样的人交友,花出的钱只会打水漂,不如远离。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蛤蟆大学毕业后,被父亲逼迫从事不喜欢的职业,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入狱。
父亲去世后,他接手了家族的产业与庄园,虽然人已经出狱,可心却在牢笼。他遣散了庄园所有仆人,家族事业也一落千丈,在家中浑浑噩噩,找不到动力来源。
好友来看望,发现他的状态不对。几位好友开始寻找方法,帮他摆脱困境,给他介绍了心理医生,被朋友积极的态度打动,蛤蟆接受了治疗。
朋友们为了让他高兴,经常来找他打牌。为了博蛤蟆的一笑,会讲河对岸的八卦。
经过多次心理治疗,蛤蟆终于找回自我。
他重新振作,开启自己热爱的事业,用父母留下的资产,建立房地产公司,建设优质的楼盘。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一方的持续付出,另一方不断索取,只会圈养白眼狼,掏空你的钱包,耗尽你的情感。
要和懂得付出的人来往,互相成就的友谊,既平衡,也守财,友情才会长久和健康。
和情绪稳定的人来往,少忧
有网友分享和朋友断交的过程。
她和小雨是好友,两个人都是宝妈,也有共同话题,不过小雨情绪起伏比较大,总是让她措手不及。
两个人去吃饭,小雨嫌弃菜上得慢,服务员说去催,还没等服务员行动,小雨大发脾气,嚷着叫来经理,经理对着服务员就是一顿训斥。
孩子也被这阵势吓到,哭闹不止。网友顿时没了吃饭的兴致。
这也就算了,更让网友心累的是,小雨开心时,会回消息,心情要是不好,几天都可以不回复,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有一次,两家人开车去玩,由于网友看错了游玩时间,没赶上烟花秀,回程的路上,小雨不停指责网友,被扰乱心绪的网友,不小心撞上了前面的车。
网友再也受不了了,决定不再和小雨来往。
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患得患失,一点点小事就足以让他们炸锅,需要不停照顾他们的情绪,更多时候,甚至都不明白情绪的起因,还要猜测缘由。
和他们交往,只会心力交瘁,而和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就算有麻烦,也会轻易被化解。
30岁左右的作家沈从文,来到大学任教,刘文典不服,在会上大骂:“沈从文算什么东西,他连4毛钱都不配拿,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刘文典之后多次在公众场合辱骂沈从文。
沈从文气不过,嚷嚷着要去揍刘文典。好友胡适却劝他不必如此,做好学问,闲言碎语自然就消停了,而且大家在一个学校任职,撕破脸都不好看。
沈从文看胡适对待恶评,也是一笑置之,决定效仿。
果真,一心扑在文学上的沈从文,造诣越来越高,教的课深受学生喜欢,再加上他没有和刘文典针锋相对,选择退一步,大家佩服他的心胸,质疑的声音也渐渐变小。
网上有一句话:“如果可以,尽量多和情绪稳定的人相处,吸收正向能量。”
身边人要是情绪起伏大,你再好的心情,也能被破坏,要是情绪稳定的朋友,遇坏事也能让你少几分烦躁。
情绪稳定的人,自带秩序感,和他们交往,心情不乱,日子就不乱。
和认知高的人来往,省时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是海归,轻轻松松就是上亿的利润。
剧中芮小丹说丁元英的认知,远超常人,连丁元英的秘书肖亚文,都在偷学他的思维。
丁元英8万买了一套音响,朋友觉得贵了,吐槽他看似聪明,实际还不如自己。
丁元英问:“何以见得?”
朋友把音响比作“美女”,说丁元英着魔了,才会出这么高的价格。
丁元英觉得既然说是“美女”,那就说明内心喜爱。
为此丁元英解释了半天,是想表达值不值,凭个人心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价位,很难统一。
朋友反驳道两者没关系。
杨绛说过:“人和人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对方都觉得不对,所谓层次,不是社会地位,而是认知事物的清晰程度。”
认知低的人,用片面的角度看待世界,不管别人如何说服,也不易接受新理论,固守着自我思维的一方城池。
认知低的人,反驳是本能,认知高的人,反思是习惯。
巴菲特曾这样评价朋友的价值:“芒格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他用思想的力量,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为人类。”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在30岁左右,一见如故成为好友。
当时巴菲特不论是能力,还是财富,都远不如芒格,巴菲的投资理论是“捡烟蒂”,投资下跌严重的公司,被市场过度低估,整理修复后卖出,赚取其中差价。
在这种理念下,他的收入只能小打小闹,公司规模也较小。
芒格反驳这种理论,认为修复过程很痛苦,不一定有人会愿意接手,投资应该把注意力用在有价值的公司上,用好的价格去购买更高质量的公司。
巴菲特被说服,收购了喜诗糖果,如果用“捡烟蒂”理论衡量,这个公司不够便宜,不过巴菲特还是积极尝试。
正是因为他这个举动,每年获得销售额增加14%的回报,这让他有大量资金继续滚雪球,巴菲特彻底走上高速路。
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单单一个有智慧的友谊,要比所有愚蠢人的友谊更有价值。”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堵墙,他不愿出来,你必然走不进去。两个认知差距很大的人,相处只会心累。
有分歧正常,有争执也平常,但是与认知低的人讨论,争辩是浪费时间,与认知高的人讨论,理越辩越明。
随着认知的升级,人生才能优化。与谁为伴,决定你崛起的速度,和认知高的人站一起,就是为自己省时。
网络上有一句话:“人到中年,要用减法,远离一些人,不是消极,而是更懂得珍惜。”
两人成为朋友,如果不是互助向前,那就是拖后腿,这样的关系大可不必。
人至中年,我们的钱财,情感,时间处在极度压缩的状态,这时候更要节源,慎交友,交好友。
余生很贵,圈子不必过大,舒服就行,朋友不必太多,低耗就好。
作者简介:白衣,富书作者,爱旅游爱写作,思考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第4本书即将出版,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