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
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但起飞两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台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讨论是返回机场还是在附近机场降落。鉴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他需要在几秒钟之内拿出处置方案。
机长发现两个方案都行不通,于是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在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而在他通过广播告诉乘客们,要“抱紧”以备降落时,飞机离接触水面已不到90秒。
从沟通方案、让副机长翻阅检查单、最终下结论到降落,整个过程只用了208秒。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导演并没有把这次事件当作一部常规意义的美国灾难大片来拍,而是把侧重点放在了事后讨论萨利机长做出迫降水面上的选择是否正确。
飞机顺利迫降之后,萨利机长依然不得不面对审查委员会的调查。
这个不难理解,差点让155人丧命的大事件,总得调查下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更不用说后期涉及到保险赔偿相关的经济问题。萨利机长是不是拯救155个生命的英雄?其实还很难说。假如是操作失误,比如没有按照规定返回机场,那就不是英雄了,而是导致危机产生的主要责任者。
所以调查是必要的,这个无可厚非。
重点是,整个调查问询过程中,充斥着各种技术性分析,包括通过模拟飞行来检验机长的决策是否合理,都是利用技术。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没啥意见,也没发现有什么明显不对的问题。总要知道事情的原委嘛,调查才能知道问题!
影片最后,果然不出所料,机长抗住了所有调查,确实是拯救了155条性命的英雄。
所以,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个自我证明的故事,即萨利与怀疑他的安全委员会之间争辩与反辩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以萨利的视角去不断回忆重建那段飞行遭遇,带着观众重新经历那段非常传奇的经历。
很多人也会在看完影片后说,人都全部生还了为何还要这么刁难机长,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些严谨的机构和严肃没有情感的条款和规章制度,才能为将来减少更多的灾难做防御,以及增加经验,取长补短。
质疑本身,往往就是进步和发掘真相的动力。对于一起事故而言,更是如此。
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问心无愧,经得起多大赞美,就经得起多大诋毁。不管内心有多焦躁,他自始至终沉着稳定。
有些观众拿《萨利机长》和《中国机长》比较,每个人喜好都不同,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人觉得《中国机长》里面不是塑造一个机长刘传建,而是机长和乘务员是一个整体,凸显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包括每一个乘客自己。并没有表现出个人英雄主义,出事了,所有的地下平台,包括医疗,消防,特警,后勤全员待命,甚至在地铁上刷手机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都在表明什么是整体。因为我们国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