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的郡王府

2020-03-17   满族文化网

在现在的伊金霍洛旗政府北有新建的中心广场——郡王府广场,这是一个错落为两部分的广场,南低北高,从南边步入广场,拾阶而上,你就会发现这座广场得名的原因——历经沧桑的“郡王府”,矗立于广场北端,安详又静谧。

这座府邸是一处有着朱红大门的二进院落古旧建筑,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与平顶相结合,建在高出平地约一米的台基上,前后两院均为四合院,由两丈余高的青砖墙连成一体,墙上端有用于防御的城垛口,像古代大城垛口的微缩版。

王府总体为中式建筑风格,面南背北,正门的方向与农历冬至日出时的方向正好相对。冬至是四季交替中太阳照射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太阳照射时间由短变长的起点。选择这样的方向,象征居于府邸中的王公贵族家业兴旺发达、承续长久。

正门前有两尊镇宅石狮,门两侧为4根砖石圆柱,柱体一半嵌入墙体中;向两边延伸的墙体上各有5根砖石方柱,也采用柱体一半嵌入墙体的方式,这样的造型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每根砖柱均置于雕有雄狮、猛虎等动物图案的石座上,顶端青砖雕刻有各种纹饰。正中4根圆柱上部还装饰有4朵制作精美的铁叶牡丹花。大门两侧为两幅人物砖雕,为王府守护神,比例与真人大小相类。除此之外,刚看到这座府邸,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整个外立面大门以上的部分、包括两边府墙上部均饰有图案精美的砖雕。正门上方砖雕为“二龙戏珠”,蕴有吉祥尊贵、平安长寿之意;两幅人物砖雕上方则为麒麟图案,象征“祥瑞环绕、人杰地灵”,这三处砖雕整体造型均为蒙古包穹顶式造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他砖雕涉及的形象有鹿(禄)、蝙蝠(福)、祥云、松(长寿)、牡丹(富贵)、月季(四季)、荷花(和)、花瓶(平)、如意、盘长(吉祥结)、寿字等,月季、荷花、牡丹、玉兰、花瓶等组合一起含有“花开富贵”“四季平安”“富贵祥和”之意;松树与鹿的组合则寓意“古松延年”“禄运长久”;花与“盘长”的组合则代表佛法“回环贯彻、长久永恒”,也有祈盼子孙延续、家族兴旺、世代相传之意;如意、蝙蝠等与“寿”字的组合则表示“如意长寿”“福寿双全”等意。正门对面3米左右原有一座照壁,为王府建成后蒙汉百姓所献,早年损毁,现已修复。

前院的正厅与门庭相对,坐落于五级台阶上,为汉式青砖起脊瓦房,满面门窗,并设有檐廊。屋脊为镂空牡丹砖雕,两端各有一大张口兽,屋顶四角各置一小张口兽,此处是本旗札萨克办公和会客的地方,正厅两侧耳房为藏式建筑。前院的东、西厢房也均为藏式建筑,屋面的上部原饰有国民党党旗和袁世凯时期的五色彩旗。东、西厢房均为住所,南房则为王府的厨房和库房。

后院的所有房屋除雕有各种纹饰的砖雕之外,还雕有“童子竹(祝)有鱼(余)”“加官进禄”“天官赐福”“一品当朝”“一鹭(路)莲(连)升”“鹭(禄)鹤(延年)同春”“群仙捧寿”“龟背海棠”“福”“禄”“寿”等十余幅砖雕。正厅和偏殿均坐落于五级砖石台基上,为汉式起脊青砖瓦房,亦设有檐廊,台基的中部东西各置一猛虎石雕。其屋脊的底部为浪纹镂空砖雕,上部有三对二龙戏珠和牡丹花纹砖雕,屋脊的两端和屋顶四角均置有一张口兽。正厅屋内为一进两开。正中是供奉神佛和先祖成吉思汗英灵之地,札萨克大印每年也在此供祭。东间为札萨克居所(有青龙压白虎之说),西间为札萨克召集会议的小会议室,一些旗内的大事,均在此议定。东西厢房均为汉式平房,设有檐廊,屋顶前檐各相对置4个张口兽。东厢房北一间为厨房,中、南间为住所,西厢房均为接待重要客人之所。

这座大宅主体风格与造型布局体现了汉式方正中和的思想,内部又有藏式建筑,墙体部分有蒙古族传统造型。在建筑装饰部分中所寄寓的理念,既有儒家的和谐平安,也有佛教的吉祥如意。可以说这是一座融汉蒙藏建筑艺术元素为一体的建筑精品,是研究北方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遗迹。

为什么这样一座宅院会出现在伊金霍洛旗,它的主人们是怎样一个家族,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这座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宅院出现在伊金霍洛旗与伊旗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系。自明朝中后期以来直至民国初年,鄂尔多斯地区居住人口一直以蒙古族为主,同样在这四百余年的历史岁月中,无数陕西人、山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来到草原谋求生计,中原腹地与草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生联系与交融,同时这一地区16世纪后期开始盛行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为黄教),可以说这座府邸鲜明的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建造府邸的人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对鄂尔多斯部(明中叶1512年迁入)分旗而治,设一盟、置六旗。成吉思汗第二十一世孙额璘臣被封为多罗郡王,并任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其封地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从额璘臣任郡王旗第一任札萨克(即王爷)以来,该旗世袭札萨克职位共历十六代。

郡王府始建于王爱召(在今达拉特旗境内),后迁至鄂锡喜峰(敖西喜峰),之后到台吉召,又到察干伊日格庙附近,又迁至吉盖特拉(西红海子)畔、独贵什里、乌兰木独圪卜(现郡王府东南一里)(《郡王府记忆》)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郡王府始建于台吉召,当时只有14个蒙古包,之后又迁往昌汗伊力盖召,王府的住所为12间砖瓦房和12间土建平房。随后又迁往察汗淖尔(西红海子)畔的吉盖特拉,其住所为14个蒙古包。同治年间,王府又迁往独贵希里,其住所仍为14个蒙古包。到光绪初年,王府迁至现存郡王府所在地东0.5公里的乌兰木独、独贵什里等地,王府为15间砖瓦房和几座蒙古包(《伊金霍洛旗文物志》)。


郡王府反复迁移主要出于如下原因:一是为了便于管理旗政,如从王爱召迁至鄂锡喜峰;其次,因为当时社会并不安定,遇到兵灾匪患,札萨克府被损毁,需另择佳处重建;三则受宿命思想影响,选择趋利避害之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该旗第十四代札萨克特古斯阿拉坦呼雅克图袭位后,王府正式迁至现存郡王府所在地,其住所为半砖木结构的9间正房和6间土建平房,并用沙柳扎围做成院墙。


对郡王府这一驻地,一些历史典籍均有记载。《清史稿·藩部三》载:“左翼中旗,一名郡王旗,驻敖锡喜峰。”《蒙古游牧记》载:“札萨克驻所为鄂锡喜峰。”《伊克昭盟志》(成书于1939年)载:“札萨克住所为鄂锡喜峰,现通称王子壕赖。前面是一片平坦的草地,后面是起伏的山丘。王府左侧有小河一道,便是乌兰木伦河的发源处,在西南方十余里处有水淖两处,由王府门前望之如镜,较大的名红海子。”这些历史记载,准确地说明了郡王府的地理方位。这一地点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请了当时鄂尔多斯地区著名的活佛进行考察勘选而确定,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形势有着深刻的寓意:王府北边的都凌嘎山如雄伟壮观的二龙戏珠,东西对称的双诺古吉山与尚比山如同文官和武将,南部的章嘎锡里小山极像檀香桌,东、西红海子如王爷面前斟满奶酒的金碗,而从南向北流入东、西红海子的9条溪水如同9条游龙注入“金碗”,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王府西北约1里外的什拉台格如鲲鹏独立,东北2里外的纳林高勒小河如飞龙腾云,西南4里外的乌西喜峰如同雄狮横卧,东南2里外的布尔陶亥如同猛虎高踞。王府建在一块隆起的台地上,远看犹如一张摆放安稳的“金桌子”,处于诸般吉祥汇聚、神力护佑的中心。


民国十七年(1928年),该旗第十五代札萨克图布升吉尔格勒多罗郡王请来山西偏关工匠宋二等30余人,开始对郡王府进行翻新改建。前院于1931年完工,占地面积939.5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78平方米;后院于1936年完工,占地面积1166.27平方米,建筑面积574.66平方米,整个工程耗资13800余银元,相当于当时该旗一年半的全部财政收入。之所以要重新翻新改建,一是出于防备匪患的安全需要;二是处理政务、开展社交活动需要有个像样的府邸;三是当时一些协理、地主的房屋都比王爷的府邸阔气,处于地方等级制度高层的王府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与荣誉;四是当时鄂尔多斯其他几个旗纷纷建造了豪华的王府,郡王旗作为鄂尔多斯地位居首的旗,不能落后于人。于是动议兴建,经费主要从王府的地租和鸦片税中支出,并未过多增加旗民的负担。


1936年郡王府竣工,在阿勒腾席热镇举办了男子三艺那达慕大会,王府贵客、远近商贾、牧民百姓纷至沓来,整整红火了七天。《伊克昭盟志》称赞该府:“画阁雕梁,龙纹凤彩,备极富丽。”星移斗转,世事变迁,1950年,新政权建立后,一时缺少办公场所。当时的旗委书记云北峰对新任旗长奇忠义[1927年~2007年,蒙古名奇渥温·孛儿只斤·伊尔德尼博录特,成吉思汗第34代孙,1949年袭任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兼鄂尔多斯济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郡王旗政府旗长、伊克昭盟副盟长、伊克昭盟政协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提出,可否借用郡王府多余的房舍,权作政府办公场所?奇忠义说可以,回去商议后动员全家搬出,把郡王府腾给了政府机关,之后政府还将之用作文化馆之类的设施。将“封建堡垒”早早用于公共事业,这个举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郡王府在“文革”浩劫中幸而得存。这在鄂尔多斯地区是个奇迹,因为其他旗的王府早已荡然无存,它同时也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王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郡王府的价值与日俱增。1988年,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公布该处建筑为全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上级有关部门和旗人民政府筹集资金10余万元,对王府前院进行维修,到1993年6月完工;2000年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筹集资金近60万元,对王府后院全面维修,2002年竣工。通过两次大规模抢救性维修,使曾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郡王府基本恢复了原貌。2013年,伊旗政府又筹资100余万元,布置了18个展室,展出物品270余件,并对郡王府的生活场景进行了复原。2015年伊旗政府投入近1000万元对王府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充实了很多展览内容。郡王府的变迁和它所承载的厚重记忆是鄂尔多斯百年社会变化历史的缩影,如今漫步郡王府,领略浓郁民族风情的同时,在那古朴独特的院落中你仍能感受到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留痕世间,留于后人评说与思索!


原载:白明德主编,庄国瑞、陈静编著《大美伊金霍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来源: 鄂尔多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