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行:潮州韩文公祠

2019-10-20   边凡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韩祠约建于公元999年,距今千年有余,是中国现存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其存在,对于中华文学文化都具有巨大研究意义。

横跨韩江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上已是人潮如织。过桥对面就是韩文公祠,赫然入目的便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千古名言,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多处地方都以韩姓命名,登顶祠庙便可将碧波荡漾的韩江尽收眼底……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

千余年来,韩愈一直是潮州文教的象征。在绝大多数潮人的心目中,韩文公的地位远远高于孔夫子。

韩祠的建筑,同样必须体现出政教的庄严与郑重,必须让拜谒者感觉到韩文公地位的崇高。利用山坡天然高台建起的祠堂,必须经过51级台阶上攀。台阶迫使谒祠者视线上仰,于是,祠堂数米青墙,却让人产生高楼杰阁般的感受。

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

随着脚步的前移,建筑的细部接连进入视野:“韩文公之祠”门额,前厅梁上悬挂着的“三启南云”、“百世师”匾,接着,是后堂的“尊贤有祠”、“百代文宗”匾,踏上外庭平台,可以瞻见后堂的韩愈像。祠前外庭的小跨度,使视线很自然地被引向祠内。

又是12级台阶,内庭也很小,使人一跨过门厅,就又得抬头仰视。后堂上的韩文公像,在上仰的视角里,刹那间显得特别高大。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

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

在祠内游览,感叹古人文化之丰富, 韩愈因苦柬唐皇佞佛而被贬至潮州,虽仅治理八月,但确开启潮州文化经济繁荣之始,后历代官员多有效韩愈之风而治,韩文公祠是了解潮汕文化首选之地,是粤西文化的精神寄托!

参观以后才发现历史书上对于他的介绍还是太少了。为官勤政廉政,又开创了新的散文派系,真的是太厉害了。

“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系双层垂檐建筑。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广东行:潮州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的平面结构很简单,但由于巧妙地利用于祠址的地势,便使得这简单的建筑,获得了不寻常的视觉效果。它显示了潮州古代建筑师高超的设计水准。

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古城的对岸、中间隔着韩江,可以走过广济桥到达。

韩愈不是潮州人但在潮州为官做事,受潮州人纪念。这个景点在韩江边,古城对岸。韩文公祠就在潮州古城的对面,在一个小山坡上面,是为韩愈盖的祠堂,据说是建在韩愈在广东任职时喜欢爬的那座山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