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角百灵,它们的身后是藏族人用来祈福的经幡。人类与各种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昂赛的山谷。
本图摄影:奚志农
撰文:沈成
摄影:达杰、更求曲朋、次丁
黑鸢
摄影:次丁
二月的青海省昂赛乡,
一处平缓山坡的向阳面,
有片金黄的草地。
摄影:达杰
这是牦牛冬季的伙食补充地,
大群牦牛被放牧在这里。
成年牦牛大多只是默默地啃食草茎;
小牦牛则不安分得多,
不时抬起头四处张望,
眼神充满好奇,
在牛群里穿梭。
阳光下,
一派怡然休闲的景象。
而危险也自此悄然而来。
几头灰黄色的狼排成直线,
在茫茫草原上潜行,
悄悄向牛群靠近,
而牦牛还浑然不觉。
图为一只雪豹紧追在一头牦牛身后
摄影:达杰
突然, 狼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闯入了牛群。它们迅速选定一头小牦牛,并且展开攻击。好在附近牦牛较多,几头成年牦牛赶到,壮硕的身体和锋利的牛角吓退了饿狼。但狼并没有死心,一转眼,它们已经转移到牛群边缘, 抓住一头落单的小牦牛围攻撕咬,眼看小牛要被拖走……
这本来是达杰拍摄的一段视频,
可惜故事并不完整。
“我去赶狼走了,所以之后并没有拍到。”尽管普通话不甚流利,达杰的声音听起来却是讷讷的,大概有些不好意思。 “自然摄影师应该忠实地记录自然事件,而不是去干涉它。”看到这段不完整的视频,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的语气里有些遗憾。
藏狐
本图摄影:奚志农
“不把狼赶走,牦牛主人会骂我的!”达杰激动地站起身来。但他也明白,作为摄影师,自己这次的举动不太专业,慢慢地退回之前坐着的地方,声音降低接近喃喃自语地说,“我也是牧民……”高原上常年的风吹日晒使得他肤色偏黑,还蓄着络腮胡,看不出是否脸红。
达杰以及次丁、更求曲朋三人,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发起的“ 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第一批成员。早在2004年,奚志农将自己为品牌代言的费用换成一批数码单反相机,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培训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学习摄影。由于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与达杰几人相识,之后开始酝酿“牧民摄影师培养计划”。
达杰、 更求曲朋、次丁
本图摄影:柯炫晖
达杰:从“打豹英雄”到“护豹英雄”
一本出版于 1973年的小人书《 打豹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在这万分危险的时刻,东布达扎毫不畏惧,他用一只手紧紧卡住豹子的咽喉,另一只手紧握拳头,用力向豹子的后腋捶去……东布达扎拿石头狠击豹子的脑门。顿时豹子的脑浆四溅,发出几声哀鸣之后,便倒在地上再也不动了。”
小书由真实的故事改编,
为了保护羊群,
与金钱豹搏斗的“打豹英雄”东布达扎,
就是达杰的爷爷。
雪豹幼崽
摄影:次丁
然而在当年英勇事迹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他几乎再也没在昂赛见过金钱豹。“豹子都去哪了呢?”如今已经八十高龄的老人也会自言自语,“ 那时候要保护家畜,伤害家畜的野生动物是‘敌人’,现在不一样了,它们都是住在一个‘房间’的朋友啊。”
更求曲朋拍到的金钱豹
如今观念的转换让老人颇有些感慨,当年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几十年后,他的孙子居然可以用相机来保护这里的野生动物,成了名副其实的“ 护豹英雄”。
次丁拍摄的雪豹。野生动物是昂赛当地人生活中的“常客”。
与当地其他藏族孩子一样,七八岁开始,达杰就去山上放牛。有天,他遇到一只巨大的雕鸮,看到这只巨大的怪鸟用那双大大的、露着凶光的眼睛直勾勾盯着自己,当时还从未见过猫头鹰的小达杰被吓呆了,完全不敢动。那雕鸮蓬起双翅,做出威吓的姿态,露出了脚下一只白马鸡的尸体。
达杰正在割草
本图摄影:柯炫晖
“它能抓这么大的白马鸡,要是来吃我怎么办!”讲到小时候慌张的心情,这个藏族汉子也不好意思地低头笑笑,“我马上转身往家跑,到家还给阿爸讲,在林子里遇到了头上有两簇羽毛的怪鸟”。父亲安慰了他,告诉他那是一只猫头鹰。
从放牛时起遇到各种野生动物,
从而引发的好奇心,
随着达杰年龄的增长,
愈发强烈了。
达杰拍摄的藏狐
2008年,16岁的达杰用卖虫草的钱换了一台二手数码相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学会了是用相机记录各种瞬间,开始到处拍照。相较于拍人,他更喜欢拍摄昂赛大草原上的生命。不久,小相机的储存卡就被装满,没有电脑的他只能买更多的储存卡。再后来,那台相机坏了,只可惜储存卡也丢了,照片并没能被保存下来。
达杰的女儿康卓
如今的达杰已经29岁,自己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爸爸。他 七岁的女儿康卓,如今也已经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从小看着父亲背着相机出门,让康卓对这个能够将能把远处的动物“拉”近的机器十分好奇。六岁起,身高与镜头长度比都占不了多少优势的她就跟着达杰满山跑,也会趁着达杰休息,努力地举起相机拍照。 或许是孩子的缘故,动物们似乎对康卓更为亲近,她可以在更近的位置拍摄他们。
今年10月中旬,
她两次拍到了雪豹,
是目前世界上拍到雪豹年龄最小的人。
达杰和女儿康卓
次丁:被“游说”成功
2015年,达杰妻子的叔叔从外地给他带回一台更好的数码卡片相机。设备升级让达杰很开心,但一个人去野外拍摄总觉得有些孤单,“自己一个人去没有意思,要有个伴一起”。再问了几个小伙伴后,从小一起长大的 次丁被他“游说”成功了。
“我问达杰,拍动物有意思吗?他说,两个人一起就有意思。”与达杰同岁的次丁脸窄一些,笑起来颧骨上的高原红更为明显。在达杰的劝说下,次丁也花3000多元买了人生第一台数码卡片相机,开始了拍摄当地野生动物的“征程”。
一只鼠兔被藏狐叼在嘴里,鼠兔及旱獭都是藏狐较为青睐的猎物。
摄影:次丁
奚志农与这两人是在一次救助雪豹的时候认识的。尽管只有短暂的半天相处时间,并且仅能在翻译的帮助下勉强交流,但奚志农已经发现,这两个藏族青年对周围的情况都非常了解,并且有敏锐如鹰的眼睛来发现野生动物。他意识到, 牧民对身边的环境和野生动物如此熟悉,天生拥有克服高海拔的基因,如果他们被培养出来,成为真正的摄影师,那将对拍摄这里的野生动物有很大的帮助。
次丁在整理收集好的干草,这是家畜越冬的口粮。
本图摄影:柯炫晖
临走时,他告诉达杰和次丁:“你们要继续拍摄野生动物,以后我可以提供给你们更专业的相机。”
更求曲朋:拍照“上瘾”
2018年,
牧民摄影师培养计划又增加了一名新人,
就是 更求曲朋。
更求曲朋正在拍摄一只香鼬
摄影:次丁
达杰当年在寺庙出家时与曲朋相识,之后二人一起还俗。曲朋比达杰和次丁年长两岁,与两人相同,幼年时开始放牧,每天把牛赶到牧场后,曲朋更多时间就处于一种过分悠闲,甚至接近无所事事的状态。读过书的他觉得这样生活有点无趣,于是想学习拍照,2011年还特意去成都的数码广场咨询过购买相机。
当时单反相机高达五位数的售价让他退缩了,“那得挖很多根虫草呢”,曲朋摸摸后脑勺,可拍照的愿望始终在他脑海徘徊。直到两年后,他的哥哥从广州带回了一台数码单反相机,他用相机拍摄野生动物的夙愿终于达成。
曲朋在某个洞窟前发现了一只藏身于此的猞猁
2015年,拍照“上瘾”的曲朋又换了一套更适合拍摄野生动物的相机,包括一支150-600mm的镜头。设备升级,但是技术怎么提高呢?曲朋听说达杰和次丁在跟随野生动物摄影大师学习,便请两人点评自己的拍摄照片,三个人也会一起拍摄野生动物,二人就像奚志农当年教导他们那样,教曲朋如何更好地拍照。
之后,奚志农再次来到青海的时候,达杰和次丁也把曲朋推荐给了他们的这位老师。
白唇鹿要跳过牧民为防范野生动物侵扰而搭建的围栏,然而第一头就被绊倒。
摄影:更求曲朋
曲朋和雪豹的的故事与达杰两人不太一样,他“ 运气更好”—— 他是首位拍摄到雪豹交配场景的中国摄影师。连续两个小时,他一直都趴在地上,拍下了雪豹互相蹭头、之后到岩石高处交配的全过程。两只雪豹分开后,曲朋由于一直不敢移动,僵硬的身体用了好一阵才缓过来。但付出是值得的,这段记录,让他真正成为奚志农牧民摄影师团队的一员。
正在交配的成年雪豹
摄影:更求曲朋
达杰三人的成绩,
也给其他牧民起了示范作用。
藏原羚
摄影:达杰
藏羚
摄影:次丁
褐岩鹨
摄影:更求曲朋
如今,
有更多牧民把卖虫草的钱换成相机和长焦镜头。
他们意识到,
生活除了放牧与挖虫草,
或许还有更有趣的事。
达杰(上)、 次丁(中)、 更求曲朋(下)
本图摄影:柯炫晖
※本文整理自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华夏地理》11月刊,
点击下图购买杂志
购买国家地理2021日历“双11限量套餐”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
就点一下“在看”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MTFv3UBxV5JH8q_15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