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数学启蒙误区有哪些?专家:再不重视就晚了!

2020-03-20   鱼sir选课笔记

今天小鱼儿妈妈告诉我,自从她加了一个数学鸡娃群后,发现原来并不是只有小鱼儿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心情就舒畅多了,以下是来自妈妈们的吐槽:

每次让娃数桌上的5个苹果,但他会123456一直数下去...

我娃每次数数都跳数,数到19就是21了,怎么教都教不会...

今天我问我娃星期日后面是星期几,,他说星期八...

上面的场景,各位家长熟悉吗?

追本溯源,其实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家长给孩子数学启蒙打开方式不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继续看下去......

数学启蒙几大误区

数学是让很多家长都感到扎心的一门科目,在孩子的数学启蒙中,很多家长都会进入这几个误区。

1.数学启蒙=数数和计算?

一说到数学启蒙,很多家长都会开始教孩子从1数到100,认为孩子能唱数就能数数、就能算数。

如果家长这么理解就错了,从理论上来说,数字可以拆解为唱数、点数、计数、认数、写数等不同的环节,教孩子开口数到100,仅仅只是“唱数”这一个环节。

对于孩子来说,他说出来的“1,2,3,4,……”和“甲乙丙丁……”没有本质区别。

也就是说,他能从1数到10,但如果桌上放了10个苹果,他并不一定能数出来。

再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吧,鱼sir身边有一个朋友,她儿子2岁的时候会从1数到10,中班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身边不少家长拿她家孩子作为别人家孩子中的榜样,但是今年刚上三年级后,孩子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而且越学越费劲。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会念1到100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一定会数数,也许孩子只是背得很溜,却理解不了数字背后的含义。

同样,那些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孩子,可能也只是会按照规则解题,但是运算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孩子不一定清楚。

2.掰手指=数学差?

之前有一个妈妈跟我抱怨,明明是10以内的加减法,其他小朋友都能脱口而出了,自己娃还得掰着手指头算,不让他掰还偷偷钻到桌子底下掰手指头。

那么,孩子掰手指头算数真的是数学能力差吗?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6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处在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就是形成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的能力。

在练习计算的时候,手指是孩子最容易获取的直观辅助材料,因此掰手指头其实是孩子发展运算能力必经的过程。

对于掰手指,家长倒不必过分着急,如果孩子掰手指的时间过长,可能说明孩子在数的运算上存在缺少策略的问题,那就需要加强有关运算策略的学习。

3.女孩数学天生不如男孩?

在人们固有的思维里,总是认为“女生对数字不太敏感”、“女生逻辑思维太差了”、“女生一般都擅长文科,男生一般擅长理科”等等,甚至很多媒体都会宣扬女性的天性不适合学数学。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反正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学术研究能强力证明女孩数学不如男孩。不过研究能够证明的是,在空间能力方面,如三维心理旋转、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等等,男孩比女孩有明显优势。

而对于“女生数学天生要比男生差”这种说法,更多是由于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和不合理的数学信念导致的,因此家长应该摆正好心态,从孩子的数学启蒙开始,就不应该抱有这种观念。

4.上小学前不需要进行数学训练?

有些家长认为上学前,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

这点,鱼sir是不太赞同的。因为虽然很多启蒙课程的内容看起来都是以后上学会教的,但其实两者的学习方式应当是不同的,不做任何数学启蒙的孩子在入学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出现困难。

5.数学和语言能力无关或呈负相关?

身边很多人都会碰到数学学得很差,但是语文英语学得很好,或者是数学学得很好,但是语文和英语学得不咋样的情况。

于是乎,很多家长都会抱有这种朴素的二元学科观,“非理即文”,认为数学好的语言能力弱,语言能力强的数学就差一些。

但鱼sir认为,这仅仅是个体差异,不能混同于普遍规律,事实是每个孩子能力的发展顺序、程度都不尽相同。

并且,数学和语言都是和思维能力紧密相关的,思维并非起源于语言,但智力越发展,语言的重要性也越大,数学和语言之间并不是互斥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上面提出来的这五点,很多家长还存在着这样的启蒙误区,如:

数学的好坏与其他学科的成绩无关;

过早的教孩子认数字、写数字;

孤立的学习数学,忽略学习数学的环境;

家庭教育在数学启蒙中的作用不大

......

这样的误区不仅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学习习惯,甚至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

正确的数学启蒙是什么

那么,正确的数学启蒙是什么呢?

我认为,正确的数学启蒙的前提,是对数学能够有正确的认知。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理解数学都会从它的知识体系入手,拿课标来说,它就把数学分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模块。但是这种理解往往很容易出现偏差,因为它仅从知识的角度去看待数学。

如果仅仅从知识体系出发对数学进行理解,很容易导致家长把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上。

比如说只看重一年里孩子“学”到的知识量,只看中孩子哪些知识能答对、哪些知识会答错,这样一来,很容易让数学学习退化为一种死记硬背的过程,而孩子则变成了一个刷题机器。

但对于数学的认知,更应该基于知识层面而拓展到能力运用的角度,这一点美国国家研究协会(NRC)对数学熟练程度的定义倒是值得借鉴,它包含五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概念的理解、计算流畅性、策略能力、灵活推理和有效的倾向。

从能力运用上去理解数学,才能真正让孩子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孩子明白数学运算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比如说:

早上6点太阳上升,上午8点奶奶会送宝宝去上学,中午妈妈会回家做饭,下午4点奶奶会接宝宝放学,晚上6点夕阳落下,“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在这里都是时间的概念。

饭桌上,爸爸坐在左边,妈妈坐在右边,冰箱里,苹果放在上面,西瓜放在下面,“上下左右”在这里又是空间的概念

家里有3个苹果,5个橘子,苹果是红色的,橘子是黄色的,妈妈吃大的苹果,孩子吃小的苹果,这里又体现了事物的大小、分类和多少的概念。

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构建数学常识,这才是正确的数学启蒙。

怎么给孩子进行数学启蒙

家长想要给孩子做好数学启蒙,首先要对数学的认知做到心里有数,在这里,我归纳了一下4点建议:

  1. 了解数学的知识体系
  2. 关注数学能力的五个要素
  3. 重视家庭日常引导
  4. 根据孩子的能力和需求配置学习资源

在鱼sir看来,无论是数学知识体系还是数学能力的五要素,都是作为一种科学的认知和观念指引,有了它们,“怎么学”只是方法和手段的问题,常见的启蒙方式无非是家庭的日常引导和学习资源的配置。

学习资源的话,有一些数学启蒙绘本,当然也有一些机构的课程。对于课程,家长需要考虑课程是否有效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是关注知识本身还是关注思考过程等等。

鱼sir在之前的测评文中也陆陆续续提到过,如果你有具体想要了解的机构,也可以在文章留言置顶处找到我和我聊聊。

而家庭的数学启蒙引导,在这里我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说。

对于1~3岁的孩子:

这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从生活中对数学进行了解和接触,对数字和数学有概念,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早餐买了几个包子,爷爷奶奶吃了几个,爸爸妈妈吃了几个,孩子吃了几个,还剩几个。

比起急于教会孩子去数数,倒不如让孩子对数字产生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地教孩子去数数。

对于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数学启蒙,可以参考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给出了 3 个比较明确的目标,也对数学启蒙给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的方法: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引导孩子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

和孩子一起发现和体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队形整齐有序,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比如说碗和筷子的排序...(鱼sir的3岁小侄子荣誉出镜~)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孩子在生活中建立起来对数的感知,比如去超市买菜,走到蔬菜区,让孩子通过颜色、形状、大小、名称、功能,对蔬菜分类。

又比如在家里,让孩子数田字格,一排有多少个田字格,田字格有多宽,一页纸能容纳下多少个田字格,书页的边框部分是否能增加田字格,增加多个。

鼓励孩子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断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休息。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引导孩子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所见事物。

在参观动物园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看到的动物形状,鼓励孩子进行联想,比如说形容熊猫,可以说熊猫身体是圆的,全身好像一个个圆组成的。

总言而之,对于数学启蒙的培养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在于家长会不会引导,怎么去引导。

我所接触的家长中,也有很多会给孩子选择机构的启蒙课程,不过要注意的是,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培训机构就好了。

只有家庭和机构做好配合,才是给孩子做好数学启蒙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对数学启蒙还有疑惑的话,也可以找我聊聊(头条留言置顶处或者头条私信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