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
川剧,不仅仅是变脸,它是盛开在巴蜀大地上的一朵千秋不凋的艺术
川剧虽是扎根于草根平民,却没有丝毫惫懒松懈的样子,唱念做打、青衣小旦、金丝银线、绘龙描凤的蜀绣戏装,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目的头饰,精致复杂;声裂金石的高腔,高亢激昂;奇诡莫测的变脸,舒展优雅的水袖......
都道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油墨重彩之下,武侯祠堂内的大戏台上,英雄美人、将相王侯,时间恍然还在那个天府之国的锦城。浓厚的三国及巴蜀文化氛围、长逾30厘米的大铜壶穿梭于小小茶碗之间,台上演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台下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曾经的锦官城一成都,每条大街小巷上都会有两三家茶馆,闲暇时分,悠闲的市民们带着鸟笼,哼着小曲儿,花上三毛钱泡碗“三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欣赏一出折子戏。生活里的插科打诨、市井中的诙谐俚语、传说中的才子佳人,都在这最世俗、最平民的茶馆的小小舞合上上演。川剧,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嘲讽着人世间所有的艰辛与不快。
川剧大多是喜剧,然而极喜极闹的表演背后,往往是极苦极悲的故事。越是喜越让你觉得悲凉,越是闹越让你觉得凄惨。欢喜化为虚空,闹剧变成悲哀,那些曾经被重压在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无声声地挣扎和无奈地隐忍着。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也是特技,即根据剧中人物的内心变化瞬间变换脸谱。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吓唬野兽的手段,川剧将其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艺术。
川剧的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白蛇传.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