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从自家墙壁挖出一石碑,竟改写中国书法史,如今已上交博物馆

2023-06-06   书法网

原标题:农民从自家墙壁挖出一石碑,竟改写中国书法史,如今已上交博物馆

农民从自家墙壁挖出一石碑,竟改写中国书法史,如今已上交博物馆

一直以来,村民在自家院里、农民在自家田里挖出宝贝的新闻屡见不鲜,有的还成了一级文物。为了妥善保存、修复它们,村民都比较配合的自愿上交给博物馆,并获得一定的奖励,我们也因此能够一饱眼福。

而在1982年12月的某天,山东高密市住王庄村,一户村民在自家院墙上发现了异样,在他的挖掘之下,一件改变书法史的碑刻重现世间,它就是《孙仲隐墓志》。此碑文字以汉隶篆刻,立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碑高约88厘米、碑宽约34厘米,时隔1800多年,碑上文字仍清晰可辨。

《孙仲隐墓志》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汉隶墓志,大家要注意,“墓志”和“碑”并不一样,所以《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与《孙仲隐墓志》的大小、具体内容和放置位置均不一样。

《孙仲隐墓志》现存约50字,释文为:“释文:青州从事,北海高密孙仲隐,故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长。年卅,以熹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被病卒,其四年二月廿一日戊午,葬于此。”由此可知,墓主人并不是什么大官、生平事迹也乏善可陈,去世时年仅三十岁。

相传隶书最早出现在秦朝,程邈根据小篆而作隶,因在两汉发展达到成熟,也就有了“汉隶”之称。汉隶发展到登峰造极,就是在东汉晚期,《孙仲隐墓志》正是镌刻于此时。汉隶朴拙简淡,是一种极具美感的字体。

《孙仲隐墓志》点画对称而圆润,波磔舒展,体现“蚕头燕尾”,起笔时逆锋而入,圆厚不露锋,行笔过程中有波起俯仰,收笔时先按笔,再向右上方斜向挑出锋芒。除了磔出,此碑在其他地方极少勾挑。《孙仲隐墓志》提按分明,转折处化圆为方、去弧取直。

这一墓志不同于端正肃整、结构严谨的《礼器碑》《乙瑛碑》,也不似稳健遒劲、典雅华贵的《张迁碑》《校官碑》,而是与秀丽飘逸、不羁常法的《曹全碑》《孔宙碑》有相似之处,但又多了几分自由散漫,少了几分明显的蚕头燕尾处理。笔画的粗细、字形的大小、间距的宽窄,都营造出一种率真自然而又不失规矩的窈窕之美。

东汉灭亡以后,隶书的发展也逐渐走向衰弱,但后世的书法家都把隶书作为必修课。唐代书法家徐浩善隶书、颜真卿也从篆隶中吸取笔意,赵孟頫更是篆隶楷行草众体皆能。但直到清代“碑学”兴起,隶书才算是迎来重要的复兴时刻。康有为还总结隶书之美可分为八类:“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

《孙仲隐墓志》应属“秀韵”一派。它现收藏于山东高密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家对《孙仲隐墓志》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