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最新考古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两年考古发掘,贵州普定穿洞遗址发现新的地层,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
普定穿洞遗址发掘现场
据介绍,普定穿洞发现于1978年,经1979年试挖掘以及1981年、1982年两次正式考古发掘,先后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10000多件和骨角器1000余件、人类完整头骨两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2022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普定穿洞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期间参与考古攻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
出土的骨角器
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厚度超过6米,共出土石制品10000余件、骨角制品2500余件,出土动物骨骼10万余件,是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出土磨制骨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为中国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术特征和时空分布框架的探索,及其与东南亚乃至欧洲和非洲同类型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极为系统、全面的考古学材料。
此外,遗址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阶段的墓葬3座,出土未成年下颌2件、成年颅骨1件和随葬骨器2件、骨鱼钩1件,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及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距今1万年左右二次葬的发现,也为研究南方地区葬式的流变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在遗址第11层发现晚期智人臼齿化石1颗,年代初步推断为5至6万年,填补了过往贵州地区古人类研究该时间段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普定穿洞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首个晚更新世中期古人类化石遗存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墓葬材料共出遗址,在探索中国南方地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现代人起源、演化、交流和扩散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作人员为出土文物贴标签
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穿洞遗址年代跨越旧石器时代中期末段、晚期和新石器时代,这对重新认识“穿洞人”,研究贵州高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和格局,探讨现代人起源、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人类适应性策略的转变、史前文化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考古工作队将在整理两年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的基础上,开展多方面科技考古研究,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特别是洞穴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确立贵州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讨整个黔中地区的洞穴遗址、贵州史前史、云贵高原地区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史前人类行为模式、古人类体质、古代环境及其变迁和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重点问题。
(《贵州普定穿洞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遗址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文图来源于贵阳日报。)
编辑:汤欣健
编审:舒 锐
签发:肖 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