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盖志琨、林翔鸿、山显任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在广西早泥盆世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中发现的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盔甲鱼类——九尾狐甲鱼,揭示了早期鱼类游泳速度的演化过程。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由于盔甲鱼类的身体主要由软骨和零散的鳞片组成,几乎很难完整的保存为化石。研究团队此次在广西发现的九尾狐甲鱼化石是首个特异保存完整尾鳍的盔甲鱼类化石,弥补了之前重庆生物群中灵动土家鱼尾鳍保存不完整的缺憾,从而集齐了解决盔甲鱼类头后身体解剖难题的所有拼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介绍,盔甲鱼类除了拥有典型的下歪尾,尾鳍还具有9个手指状的分叉,是原始的叉形尾,上面覆盖有整齐排列的鳞质鳍条,鳍条之下有强壮的辐状肌附着。“令人惊讶的是,九尾狐甲鱼的正模标本和副模标本分别特异保存了盔甲鱼类尾鳍收缩和舒张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不仅最大程度地揭示出盔甲鱼类尾鳍的形态细节,从而也证实盔甲鱼可能是灵活的游泳者。”
研究人员对尾鳍的几何形态进行了游泳速度分析,结果也表明,盔甲鱼类是一类游泳能力较强的快速游泳者,其巡航游泳速度甚至要比一些更进步的有颌鱼类还要快,而这一结论也否定了传统的“积极的捕食策略倾向导致有颌类起源”假说。
游泳能力对于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是鱼类逃避敌害、捕食、迁徙、求偶和躲避灾害环境的重要手段。
盖志琨表示,盔甲鱼类头后身体解剖难题的解决,特别是九尾狐甲鱼尾鳍的特异保存,使科学家能够应用新的方法模型对盔甲鱼类的游泳速度进行分析预测,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早期鱼类的巡航游速与系统发育树并不存在关联性。“总的来说,盔甲鱼类是游泳能力较强的快速游泳者,这些无颌的甲胄鱼类早在颌起源之前就已经发展出一定生态多样性,并占据了不同生态位。”
(据《 科普时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9501f9224735eb1d902024b8c15ff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