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里发现了简体汉字,能说明它是赝品吗?别再被误导了
当我们正兴致勃勃、认认真真欣赏一件古代书法作品时,突然几个简体字赫然出现在其中,这种情况下,您是否会心生疑惑,进而质疑这到底是不是一件真迹呢?很多书友把“是否出现简体字”作为鉴定书画真假的重要依据,但据实而论,这并不靠谱,甚至会把人引入歧途。
汉章帝《千字文断简》
繁体字与简体字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对的东西,如果大家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简化字”关键词,就能知道它的来龙去脉。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中文盲率超过80%,为了迅速提高识字率,国家有关部门和文字学家想尽办法,本着“易学、易记、易识、易写”四大原则,对繁体字进行了简化。
汉章帝《千字文断简》
这种简化并不是随便删除笔画、偏旁,而是根据甲骨文、篆书、行书、草书和民国时期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简化字总表》,进行系统化的改良,这一点可以在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中查询到。
在这一方案中,明确告诉大家,“简体字”的来源是古字、俗字、异体字和草书楷化字,而这四种最主要的来源除了古代书籍外,就是古人的书法作品了。文字学家叶籁士曾做过统计,最常用的521个简化字中,只有101个是建国以后编写出来的,其他420个是照搬的古人,甚至有68个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有了。
褚遂良《倪宽赞》
上世纪出土的秦简、楚简和侯马盟书中,同一个字能有十几种不同写法,有的复杂、有的简单,这其实也说明汉字由繁向简的转化一直是必然趋势。秦始皇扫平六国后,着力统一文字,李斯、赵高对六国篆书进行“省改”,进而有了“小篆”,小篆进一步省改又有了隶书。
王羲之《十七帖》
举例来说,“汉”这个简体字早在东汉就已经有了,汉章帝《千字文断简》中就有,“长”字也在其中出现。方向的“向”字,繁体写法为“向”,而褚遂良《倪宽赞》中这两种写法都有;而珍珠的“珍”字,古文写法为“珎”,但在欧阳询的《小楷千字文》中,用的就是现在的写法“珍”。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如果大家翻开王羲之的《十七帖》,会发现很多“简体字”,比如“东”“马”“乱”“孙”“陈”“军”“爱”,草书用笔流畅潇洒,笔速往往迅疾,字与字间一气呵成,因此对繁复的间架进行了省略化,也成了我们汉字简化的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俗字也是简体字的来源,它的优点是保留了繁体字最易辨别的主要结构,同时民间流传性高,更容易大众化,比如国家的“国”字,就是来源于俗体字。清初学者吕留良就直言:“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
智永《真草千字文》
看到这儿,相信大家也明白了,除非一件古代作品中出现的简体字是建国后才有的,否则就不能武断的认为它是伪作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