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尴尬!中秋月中午最圆?除了吃月饼还能干点儿啥?

2019-09-12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前几日,绚烂如画的晚霞刷爆了朋友圈。你有没有注意到天空中另一个美景——月亮?

月亮在长胖。没错!中秋节到啦!

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则是仲秋之中、三秋之中,故称中秋。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据说此夜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因此中秋之夜一直有宴饮赏月的习俗。但尴尬的是:今年中秋节月亮最圆的时刻在农历十六日中午12时33分。

不过专家表示,十五、十六、十七的月亮在肉眼看来并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想要"举杯邀明月"的小伙伴可以放心了。

中秋节的"前世今生"

  • 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唐诗中就出现了"中秋月"的字眼。
  • 第一次对中秋节做出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
  • 发展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我国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

  • 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项目。
  •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也过中秋节。

除了赏月、吃月饼,还能干点儿啥?

  • 1.举行祭月、拜月仪式。中秋节也叫拜月节,因为这天要举行拜月仪式。

拜月是一种祭拜月亮的古老习俗,早在周朝,虽然还没有"中秋节"的说法,但已经有了帝王祭月的习俗。

百姓也有中秋祭月之风,童谣传唱"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到了唐朝,祭月变为赏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

  • 2.讲月宫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等。

神话传说中,月亮变成了广寒宫,汉代传说中月宫里出现了捣药的玉兔。

故事到了唐代,月宫里又长出了高达五百丈的月桂树,学仙的吴刚被贬到月宫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永无尽头。

这些月宫神话为中秋佳节蒙上了一层神秘又浪漫的色彩。

  • 3.江南一带会挂通草灯。

村民们用稻草把瓦罐烧的遍体通红,再趁热把醋倒入瓦罐中,刹那间,醋香飘满整个村子的上空。

  • 4.南方要燃宝塔灯。

首先,将瓦块一层一层地搭成宝塔的形状,然后在四周点上灯,就是宝塔灯。

  • 5.闽南地区和台湾金门地区会举办中秋博饼活动。

此习俗源于福建厦门,相传是郑成功所创。起初为鼓舞思乡将士们的士气而发明,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成为一种独特的中秋文化。

  • 6.庙会上常见的兔儿爷也是用来中秋祭月的。

北京、河北和山东等地都有制作、供奉和摆放兔儿爷的习俗。传说它有消灾、避难、保平安的法力。

后来,兔儿爷演变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制作精美,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玩具。

本文部分摘自《写给儿童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礼仪》

《遗'脉相承,老祖宗的传家宝》

图书推荐

《写给儿童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礼仪》

  • 主编:萧放
  • 定价:198.00元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成果

1. 女孩笄礼的头饰长什么样?好看吗?

2. 祝寿为什么要画蝙蝠?

3. 特别孝顺的人可以当官?

4. 皇帝为什么穿草鞋?

5. 俭朴和"抠门儿"是一回事吗?

6. 元宵节吃元宵还是吃汤圆?

7. 七夕节并非吉日?

8. 男生要戴五彩线吗?

9. 秋千不是用来玩的,那是干嘛的?

10. 小孩点朱砂痣是为了好看吗?

11. 射箭也是一种"礼"?

12. 为什么用干肉当学费,老师都爱吃肉吗?

13. 太牢是牢房吗?

14. 皇帝有多少种衣服?

15. 汉服长什么样?

16. 朋友见面为什么要带野鸡?

17. 正襟危坐怎么坐?

用有百科特色的知识架构和精准知识对中华文化做系统性讲解,让孩子愿意读,喜欢看!

图书推荐

《"遗"脉相承,老祖宗的传家宝》

  • 主编: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 定价:180元/套,36元/册
  • 《民俗》
  • 《传统美术》
  • 《传统医药》
  • 《传统戏剧、音乐与舞蹈》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先生倾情推荐

  • 800余幅精美手绘图片,为孩子介绍非遗知识。
  • 深入浅出,让儿童从小认知非遗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 内容丰富、趣味十足

内页展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7ezO20BJleJMoPMqT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