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高级研修班将于2024年4月13日-14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报名请关注V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涉及非金属矿粉体企业:碳酸钙,硅微粉,滑石,重晶石,硅灰石,高岭土,膨润土,白云石,石灰石,硅灰粉,云母,硅藻土,海泡石,电气石等;功能性粉体企业: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氧化铝,钛白粉,白炭黑,氧化铁红,珠光云母,导热填料,氧化锌,粉煤灰,碳化硅,玻璃微珠,纳米粉体等;药剂和设备企业;粉体填料应用企业;其他需要粉体表面改性的企业。
贵州天柱县重晶石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1.78亿吨,占全国30.6%、全省79.8%,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
近年来,天柱县按照省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依托县内重晶石矿产资源优势,着力在精准探矿配矿、精细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提质上做文章,促进重晶石矿产资源不断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动勘查开采开发利用全过程全链条高质量,实现“富矿精开”。截至2022年,以重晶石为原料的钡盐产业完成产值10.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3.8%。
一、精准探矿配矿
(1)联动探矿。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联合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深入实施老矿山和潜力矿山资源探明行动,摸清重晶石成矿规律及靶区,根据县域矿产资源特点,划定远景区、重点区、稀少区三类区域,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在持续开展寻找地表矿、浅部矿工作的基础上,与省级业务部门联合实施重晶石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科研项目,深入挖掘深部矿产资源,切实做到底数清、数据准、情况明。截至目前,联合实地勘探10余次,完成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科研项目深度钻探1300米。
(2)整合管矿。顺应矿区地质结构,在全面摸清县域内资源分布、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一矿多开、大矿小开和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分步引导整合,科学设置资源区域。加强矿山资源审批,按照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主体,明确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避免“圈而不采”。通过整合,全县17套矿区生产系统整合为7套,逐步改变重晶石矿山“小、散、乱”的局面,已完成天柱县贯多、坪能重晶石矿区范围的挂牌出让,逐步实现矿产资源优化配置。
(3)兼并配矿。按照“一个矿区设置一个矿业权”的原则,以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开采为目标,制定《天柱县重晶石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鼓励、支持和引导采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划转、引资等方式,对企业矿权进行优化。完善“矿业权出让+登记”制度,对自取得采矿权之日起超过一年未进行生产、施工建设的,或连续一年以上中断生产、施工建设的,和超过矿山生产施工建设期未建成投产的采矿企业,采取变更经营范围或注销营业执照等方式,督促矿业权人加快勘查开发。截至目前,共兼并重组采矿权企业11家,变更经营范围或注销营业执照矿企业9家。
二、精细开发利用
(1)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钡化工产业园区,利用东西部协作契机,通过对企业效益、资质、社会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招引一批营业额达2000万元以上、资质为行业前20名、社会信誉为优的钡化工企业落地园区投产。设定园区准入门槛,按照“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产出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的合同条件,对已入园的企业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未严格履行合同的依法进行处理,取消入园资格。截至目前,共引进钡化工企业3家,其中贵州宏泰钡盐有限公司已正常投产。
(2)严格开发约束。制定《天柱县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绿色矿山综合整治小组,建立重晶石绿色矿山管理台账,针对开采后留下的采坑、危岩、地面塌陷等“地质伤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修复”的原则,由县政府牵头,组织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乡镇(街道)、企业共同实地开展生态环境勘查测绘,制定“一矿一策”修复方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治的工作机制。同时,要求取得矿权的企业,选用全封闭的皮带运输系统、喷淋冲洗设备及收尘、降尘设施,采用剥采比低、铲装效率高的工艺技术,从矿石开采、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截至目前,全县重晶石矿山累计生态修复7个,成功创建绿色矿山5个。
(3)严格循环利用。探索钡盐生产废水废气废渣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机制,实现钡盐资源生产循环高效利用。对产生的废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后,可作为浸取工段、化硝工段、地坪冲洗、厂区绿化的补充用水,实现企业污水零排放。改进烟囱回收工艺,通过将生产产生的尾气加工制成硫磺和脱硫石膏,用于化工、轻工、建筑和农药等行业,确保钡化工企业在尾气排放稳定达标的同时促进企业增收。积极利用钡渣生产各类产品,通过将钡渣与石灰、石膏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再经蒸汽养护,实现钡渣处理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利用。截至目前,已建成钡盐循环水利用系统,废气中硫的回收利用率达99%以上,年利用钡渣6.2万吨,产值0.8亿元。
三、精深加工提质
(1)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引导重晶石开采企业购买选矿设备,对低品位重晶石原矿进行分级筛选,通过“重选+浮选”方式去废提级,提高重晶石原矿品位。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传统采矿技术深度融合,鼓励贵州宏泰钡盐有限公司、贵州凯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钡盐产业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采矿、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独创湿法制粉,将重晶石原矿制备成白度高达98、粉体细度达2微米、纯度达95%以上的超白超细高纯硫酸钡产品,填补国内白色重晶石粉体系列产品的空白。截至目前,通过实施重晶石粉体“黑变白”生产线,生产白色重晶石粉体1.6万吨,累计实现产值1800万元。
(2)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构建政校合作模式,与贵州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合作,签署《联合成立技术中心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协议》,建立钡盐研发中心。充分利用钡盐可用于石油、化工、蓄电池、医药等行业原料、添加剂和助剂的特性,围绕钡盐重晶石粉体提升、钡渣综合利用等,制定《天柱县重晶石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精心编制耦合度高的产业项目清单,研发生产高端建筑陶瓷材料、环保型高档油漆、玻璃等钡产业下游高端产品,全力建链补链强链,推动重晶石原矿向钡盐初级产品、中级产品、高端产品转变。截至目前,重晶石深加工企业成功研发并生产出电子级碳酸钡,单价达4000元/吨。
(3)强化加工产品销售。深入实施钡盐产业倍增计划,有计划地推进硫酸钡、锌酸钡、电子级碳酸钡等中高端钡盐系列产品制造,做响“天柱钡盐”产业品牌。充分利用行业协会、门户网站、招商展会、产业论坛等渠道,加大钡盐产业宣传力度,以全国性的重晶石(钡化工)行业大会在天柱县召开为契机,提升“天柱钡盐”产业品牌影响力。成立重晶石贸易公司,建设钡盐交易中心,构建对外销售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掌握市场销售定价权。钡盐系列产品主要供应四川威远、新疆克拉玛依、甘肃玉门等地油田。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利用重晶石广泛的商业用途,多维度、多渠道地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天柱钡盐”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天柱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