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疯了,广西这座小城太硬核!|中国自驾地理

2023-12-15   中国自驾地理

原标题:笑疯了,广西这座小城太硬核!|中国自驾地理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483 篇 原 创 主 文-

朋友们晚上好啊,最近央视新出的《唐宋八大家》系列节目,不晓得大家看没看。(小编强烈推荐!)

第一个单元里,陈晓饰演的柳宗元,在各大平台上闪亮出圈。

网友们纷纷感慨,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命苦的河东先生,一生共经历了两次贬谪,永州十年柳州五年。

在柳州期间,他带领百姓改革农业,植树开荒、创建学堂。

为开解心中郁闷,还戏称自己为柳柳州,写下《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让人看了是既心疼又好笑。

(柳宗元逝世后,好友刘禹锡耗时二十余年编撰了《河东先生集》(又称《柳河东集》),现存版本为南宋刻书家廖莹中校正,由其世彩堂刻印。此本写刻精美,在宋版书中一向被推为无上神品。)

柳宗元的到来,是柳州这座岭南江城的幸运,而它也不负众望,在一千多年后强势崛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核之城。

柳州,摄影@宗刚(请横屏观看)

有句话叫“住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柳州到底有多硬核,不说不知道,一说保准你吓一跳!

壹、升“棺”发“材”

想象一下,许久未见的朋友从包里掏出一副小棺材送给你(甚至还刻了你的名字),你会作何感想。

别人送礼送的是好酒好茶。这家伙,一个棺材,直接就给你送到人生终点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但是!如果对方是柳州人,一切就都说得通了,因为在柳州,棺材的意思是升官发财、开路镇宅。

请相信,在“棺材堆里长大”柳州人绝对不是在咒你,ta只是在用最地道的特产,表达ta对你的祝福。

(在购物平台上搜索“棺材挂件”商品,会发现产地基本都是广西柳州)

柳州棺材用的木材,叫油沙杉木。《鱼峰文史》中记载,这种木材“入水则沉,入土难朽,香如梓柏,色如古铜。”

宋代以来,质量上等的柳州棺便已名扬四海,而柳州与棺材的不解之缘,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柳州山川地理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西有九万大山,东有天平山、架桥岭、大瑶山等,水汽被群山阻挡,聚集形成了丰沛的降水。

千万年来,流水不断重塑着大地,也成就了此处雄伟、灵秀、野性的喀斯特地貌。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摄影@读者·熊猫

于是喜爱温暖湿润油沙杉木便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湿润、山多林密桂中盆地找到了生存的一席之地。

蜿蜒曲折的柳江如一条玉带缠绕柳州,形成马蹄状的大拐弯,被柳州人称为“百里柳江”。摄影@宗刚(请横屏观看)

其次柳州河网密布,龙江、融江、洛清江由北向南从山间冲出,向前汇成柳江。

往上可越南岭连楚地,进而沟通长江流域,往下则可直连珠江流域,远赴南洋。

这样一来,一旦设港通商,江河沿途的人和物便会如水流般涌向柳州。

柳州三江县程阳风雨桥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拥有典型的侗族建筑风格,摄影@宇の小泽

不难想象,当年采伐的油沙杉木,顺着柳江一路南下,聚集到柳州城,再由工匠进行加工售卖,流通至其他地区。

如此便形成一条完整的棺材产业链,也就孕育了柳州独特的“棺材文化”。

刻着“升官发财”的柳州棺工艺品

如今,“棺材”已经融入到柳州的方方面面,从来都不是一种忌讳。

这种对棺材的坦荡态度,是柳州人在几百年棺材文化的熏陶下一种人文关怀的表现。

这个小木盒不再只是代表死亡,更多地提醒人们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而且在桌面上,放一个小棺材当装饰品,真的超酷诶!(我承认我心动了)

鸟瞰柳州孔庙中式传统建筑,图源@Veer图库(请横屏观看)

更有人脑洞大开,建议把柳州地标柳宗元像改成巨大的棺材闹钟。

整点一到棺材开盖,柳宗元像缓缓坐起,报完时再躺下合上棺材盖。(小编:已笑疯)(柳宗元:你们开心就好)

除此之外网友还建议把螺蛳粉店里的餐碗全都换成棺材,端着棺材吃螺蛳粉,简直是硬核中的硬核。

贰、嗦螺西粉!

当各大网友在争执到底是螺蛳(sī),还是螺狮(shī)的时候,角落里的广西老表默默地喊了一句“螺西(xī)粉!”(正确读法:螺蛳sī粉)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嗦一碗粉解决不了的,那就嗦两碗

(柳州螺蛳粉)

柳州所处的桂柳河谷(桂林-柳州)是中国西南地理标签最鲜明的地区之一。

蓄水性极差的喀斯特地貌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再加上柳州气候温暖湿润,众多小型水生动物,螺蛳,便在这里安了家。

广西喀斯特地貌,摄影@读者·岩石

两万年前的老祖宗便已经开始将螺蛳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在柳州的白莲洞,就有一处两万年之前的螺蛳壳堆积遗迹。

除了做汤底,螺蛳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如酱爆螺蛳、螺蛳煲、雪菜炒螺蛳肉等等(写得我都馋了)。

建于浔江河之上的三江风雨桥,摄影@枭狼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创设桂林郡并下令建设灵渠时,米粉的命运便已悄然注定。

中国南稻北粟的饮食格局自古有之,南吃米饭、北吃面食,开凿运河的秦军都来自(黄河流域),根本吃不惯南方的大米。

(图左为稻:水稻,去壳后为大米,是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图右为粟:谷子,去壳后为小米,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将士们个个水土不服,严重影响修渠进度,随军厨师便想方设法做改良。

最后决定仿照北方做法,将大米磨粉加工成“米面”,再配之以汤汁卤水食用。

再到后来大量北方移民不断涌入缺少面食的南方,米制品就成了必然的替代品,吃的人越来越多,米粉的地位也就固定了下来。

柳州程阳八寨,摄影@枭狼

柳州温暖湿润的夏季,还为柳州带来了螺蛳粉的灵魂配菜酸笋,也是螺蛳粉那股“臭”味的真正来源(螺蛳:这个“黑锅”我不背)。

每年夏季,柳州地区都能产出大量竹笋,而为了便于保存,聪明的柳州人民便将笋进行发酵,延长保质期。

(刚砍下的新鲜竹笋生命周期极短,两个小时达到呼吸作用的最高峰,四个小时便开始软化腐烂。图为酸笋的原材料大头甜笋,截图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

另外在古代,南岭地区(湘赣粤桂)的交通并不似如今这般发达,从湘赣进入广东必须先经广西桂林、柳州。

人口的来往带来了饮食文化的碰撞,湘赣(醋)与(红油)也逐步“侵入”柳州。

(2023年柳州螺蛳粉品牌价值不断上升)

就这样,汤底(螺蛳)、主食(米粉)、配菜(酸笋)、浇头(红油&醋)兼具的柳州螺蛳粉一步步走出柳州走出广西,走出了中国。

(螺蛳粉面包)

如今螺蛳粉不断迎来创新,螺蛳粉火锅、螺蛳粉面包等等,只要你想,任何吃法都可以。

而火爆的螺蛳粉,不仅养出了柳州人的米粉胃,更养出了柳州人的真性情。

叁、克乃玩呀!

正如螺蛳粉一般,柳州人性情直爽火辣、讲话大声、语调硬、内容也直接,还常常夹杂着一些听起来比较粗俗的口头禅(例如“好卵烦”“烦卵跌”)。

外地人听着觉得对方语气很凶、在生气或者觉得在吵架,但其实这是柳州人独有的热情与豪放。

(柳州方言表情包)

“时髦前卫”叫“几牛鬼滴”,“干什么”叫“揍马”,“懒得理你”叫“答你了困”,“非常”叫“几鬼”。(听起来就牛鬼蛇神的)

关系好点的朋友见面,甚至直接用粗口问候,所以如果去柳州当地,和柳州人说话要学会忽略语气听内容。(打不过就加入!)

柳州三江县钟鼓楼,摄影@读者·宇の小泽

不仅讲话很硬核,柳州人的生活方式也很硬核,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自由洒脱。

你能看到灯火通明的夜市里三五好友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坐在一起撸串嗦粉,操着地道的柳州话谈天说地。

你能看到大爷大妈们清早在KTV门口放着《中国功夫》打着太极拳或者是柳江边的一排排“钓鱼佬”。

(柳州夜市)

就是这样洒脱的柳州人,创造出了柳州精彩的工业文明,在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因材制宜,不到两年便拼接出了柳江铁桥,一举奠定了柳州的西南交通枢纽地位。

(柳江铁桥,1950年得以重建,图源@维基百科)

柳州人“什么都造”,小到香皂牙膏啤酒床单,大到铁路、汽车,“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

钢铁厂、热电站、机械厂、化肥厂、水泥厂、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建成。

柳州汽车业更是直接下出了一手王炸,一代神车五菱宏光。

1986年,柳州牙膏厂正在生产“两面针”牙膏,图源@柳州工业博物馆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柳州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地表水质竟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

冷峻的工厂秀美的河流,笔直的烟囱喀斯特峰群,一同耸立在柳州大地上。

特别是当每年春天,三十万株洋紫荆盛开时,整座柳州城如梦如幻,陷入一片温柔的花之乡。

这种魔幻的割裂感,造就了柳州,丰满的城市形象。

一份棺材礼,是真诚的祝福心,一碗螺蛳粉,是质朴的烟火气,一句粗俗话,是亲切的豪迈语。

种种硬核都随着柳州温热的气候,融进了大街小巷,融进了每个人心中。

途经柳州的G209公路被誉为喀斯特区域最美公路之一,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虽然柳州近些年的发展有点不如人意,饱受经济“失速”的困扰。

或许是因为工业产值大幅缩水,新能源赛道未见成效,又或是地方政府债务缠身。

2022年柳州的GDP虽位列全省第二,但增速为全省倒数第一,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但人们始终相信,它会凭借着硬核的热情与魄力,一步步解决问题,以更好的姿态迎接“螺蛳粉信徒们”的到来!

ps:2023年“冬游广西”黄金活动正在进行中,喜欢的赶紧滴滴我,上车走起~

先前,我们也曾制作了一篇途经柳州自驾路书,不妨抽空点开一看。

线路图,制作@中国自驾地理

柳州美食推荐

肥螺庄:柳州市柳北区红碑路北2巷

新实惠牛肉牛杂:柳州市鱼峰区窑埠古镇C区3栋

青云市场:柳州市城中区青云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口

柳州的美食实在太多啦!我一个人写不完,欢迎柳州本地小伙伴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更多美食好店!

柳州,令无数人神魂颠倒、热情直爽的秀美之城。

来源:中国自驾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