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和一众西方国家对俄发起大制裁和谴责,并试图将这些政策扩散到国际上。在“对俄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的去年3月到8月份,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多次敦促全球的中立国改变立场,并在联合国关于俄乌冲突问题召开了30多场会议,以及多次投票表决。期间美方最为关注的还是中国和印度,美国务卿布林肯、副国务卿纽兰、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等高官多次直接对话中国,要求中方“以负责任的方式谴责俄罗斯”。
消息提到,美国和欧盟的施压无法改变中、印、巴等国家的政策,以至于美媒“政客”网站在去年12月刊文认为这场“政治战争”西方已经失败,在俄乌冲突经历八个月后对俄制裁者仍然是一开始的西方群体,他们几乎没有撼动或者拉拢到任何有一个影响力的国家和俄反目。与此同时,在劝说莫迪政府放弃大量进口俄罗斯能源,并加入西方“石油限价令”失败后,美国似乎也开始不再执行对印度施压的立场,转而只严苛要求中国。
17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放话,称自俄乌冲突以来中国将自己的立场定为中立,实际上“仍在和莫斯科深化关系”,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谴责俄方的行动。继而他宣布北约国家在紧盯中国和俄罗斯这种日益密切的关系发展,并呼吁“所有相信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在讲话的最后,斯托尔滕贝格提到一句话:“我相信中国在密切关注俄罗斯军事行动,如果这场战争普京获胜了,结局一定会影响中方的决定”。
有解读则认为,北约秘书长虽然一贯执行类似煽动对抗、威胁的政治活动,但这次却并不一般。他的言论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将“中俄深化关系”意义扩大化,也有意将中俄两国紧紧捆绑在一起,给其他参会国家洗脑“中俄是差不多的”——以此来激发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恐惧和仇恨转移到中国身上。但除了中国外其他宣布对俄中立的国家也在同步和俄罗斯扩大能源、进出口贸易的交流且“深化关系”,将中国推出来做为“特例”来评论,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有,此前一些政治人士预测如果美国去年这场拉拢其他国家改变对俄态度的“政治战争”成功的话,现在国际局势将大不相同,他们甚至会采取集体行动来排挤中国等中立国家;但截至目前世界上的233个主权国家和地区中,有185个未参与对俄制裁,金砖群体都未对俄表态谴责,所以现在对俄制裁仍然是少数派,欧美没有借口专门针对中国发起攻势。对此有评论认为:“北约秘书长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冷战观念’,号召其他国家对抗中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总体来看参会者即使是对俄制裁的欧盟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心思,指望他们对华政策拧成一股绳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