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基建、大工程,奋进的中国背后有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身影。值此劳动节,致敬每位劳动者。
文 | 龙果
经济建设的火热场面、奋进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五一假期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了特别节目《奋进的中国》,在央视频等平台同步上线,目前已播出两集。纪录片以每集5分钟的短篇幅,俯瞰、仰望、远观、近看我们脚下的热土,在华夏大地之上,“新基建”、科技、环保等领域的重大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无数奋斗的身影共同汇聚成奋进中国的宏图。
多视角、微纪录,
构筑奋斗路上的温暖底色
《奋进的中国》以单集时长5分钟的短纪录片形式呈现,更加贴合观众碎片化的观看偏好。每一集聚焦一项伟大工程,或是设计精妙的地标性建筑,或是穿梭于水底的隧道,这其中有挑战有困难,更有劳动者的智慧勇气和奋斗品质。从拍摄手法上看,影像的镜头采取了航拍、地面拍摄、水下摄影等多种手法,由总台各总站进行拍摄并撰写解说词,由纪录频道统一编辑包装,如此,节目给观众更多视角去观看祖国各地的蓬勃景象。《奋进的中国》以更精简的篇幅、更小的切口、更接地气的形式去勾勒一项项工程的热火朝天。
不仅如此,影像更加关注每一项工程的重要意义,从人文关怀出发进行阐述。大连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交通压力也不断加大,建设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初衷是“向海要路”,解决千万市民的出行拥堵问题,人们穿行于港湾两端不再需要经历两小时的拥堵。而在讲述成都大运会场馆时,影片并没有单刀直入地介绍钢筋混凝土的设计构造,而是用“西岭千秋雪”“花重锦官城”等诗句展示了成都的浪漫与文化底蕴,讲述重点在于体育场穹顶之上的“太阳神鸟”,在极具科技感与未来感的“飞碟”之上,突出巴蜀文化的重要标志。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之下,更要维持温暖底色、文化底蕴,一项项工程的背后,影像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娓娓道来。
数字化、精细化,
聚焦宏大工程的极致细节
《奋进的中国》在讲述这些“新基建”的时候,让节目立意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不仅从整体层面突出了现代工程规模之“大”,也从细节入手呈现了局部细节之“精”。这些工程究竟有多么壮观?影像中有着许多数字:大连湾海底隧道全长5098米,大运会体育场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穹顶有12540块彩釉玻璃,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本体被放大近270万倍等,数字化直观地展现了工程的浩大。同时,在一些数据的表述上,影片用了30列高铁的重量、2座埃菲尔铁搭的重量、1艘中型航母的排水量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这些巨大的、抽象的数字、体量比喻得可知可感。
虽然每一项工程规模大、难度高,但影像更注重以人们对细节的掌控来呈现建设者的智慧与严格的要求。大连湾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海底沉管插头,插头近30斤重,海水只有5到6度、潜水员的装备重达60斤,连续作业时间17小时,如此艰难的工作最终能够实现误差控制在2厘米之内,刷新了世界纪录。成都大运会场馆的屋面施工使用大量巨型钢材吊装,钢材高22米、重83吨,而每个构件落位精度需达到毫米级……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数据大小的鲜明对比之下,工程的浩大与精细共同让观众感知到了难度之高、劳动者匠心独运、中国技术的先进,而建造过程要追求的目标,则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智慧科技、筑优致远”。
脚踏实地、昂扬向上,
汇集平凡个体的奋斗群像
《奋进的中国》节目在讲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工程的落地时,镜头不仅对准了祖国的山川河流、桥梁建筑,更要聚焦于“人”这一核心要素。影像描摹在工程中奔忙的人们,大多以群像的形式集体出现在镜头之中。在时代的脉搏中、工程的宏伟下,个体的平凡如你我,但正是每位劳动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发光,让他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这一镜头语言蕴含了更深层的意味,社会的发展、奋进的中国不是少数人打造的,而是凝结了每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力量。
影像不断地设置悬念、提出棘手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引人入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一探究竟。而破解难题的答案就在于劳动者的匠心、汗水与智慧。在成都大运会的场馆中,人们埋头苦干,缩短工期、提升质量,获得了国际认可。在大连湾的海浪之中,人们反复实验、创新方法,创造了工程奇迹。影像全面立体地还原呈现大型工程建设的细节,这正是对于广大劳动者的致敬。在五一劳动节这个契机之下,展示全国各地经济、民生、乡村振兴各个领域,以此歌颂劳动者,恰逢其时,也能引领更多人一道,共同见证这欣欣向荣的、奋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