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没出息”愚蠢的家长才会用未来去恐吓孩子

2023-02-02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没出息”愚蠢的家长才会用未来去恐吓孩子

这些话是不是经常从一些家长嘴里说出?

“你如果现在不好好读书,你以后就会没出息。”

“你现在学习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你的未来就毁了。”

“你不这样做,你以后就废了。”

“你以后……”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日常生活里说的不少,但是孩子听进去了吗?从此努力改掉坏习惯了吗?几乎99%都是变成了孩子耳边风。

请停止用“未来”去“恐吓”孩子!

绝大多数孩子选择现在就吃蛋糕。

曾经有个很著名的实验,让十五个孩子待在房间里,然后在他们面前放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有满满一桌子美味的蛋糕。

科研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要离开二十分钟,在他们回来之前不要吃蛋糕,如果能做到的话,会得到更多的蛋糕奖励。说完,科研人员就离开了。

通过监控看见,在规定时间内,有十三名孩子选择吃蛋糕,唯一的区别是有的孩子在第一分钟就吃蛋糕,有的孩子在第十五分钟吃蛋糕。

最终,两个没吃蛋糕的孩子得到了更多蛋糕。

刻在人类基因深处的是当下满足而不是延迟满足

参加实验的孩子们其实都知道二十分钟内不吃蛋糕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蛋糕,这是最正确的做法。

我们其实也知道,把玩电脑游戏或是刷抖音这些时间用来学习一门技能或者用来工作,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

但事实往往是孩子们选择立刻吃掉眼前的蛋糕,我们成年人选择下班后打开游戏。

一旦把自己和孩子放到同一个平面上,我们就非常能理解为什么用“未来”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收效甚微。

成年人总喜欢去给孩子提自己都不做到的要求。

“未来”很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但现在吃掉蛋糕,马上就可以尝到美味。现在打开游戏,立刻就能得到快乐。未来是什么?再说吧~

即使我们都知道延迟满足的道理,到真正到了选择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会很诚实的选择立刻满足。

带孩子走进“未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是一首教子诗。你看,大诗人陆游教孩子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躬行”。

放在今天也是一样的,你希望孩子有一个“好未来”,那就带孩子进到未来去看看。

我姐姐的儿子,一个正在读六年级的小男孩,调皮捣蛋慢慢进入叛逆期,学习成绩也下滑。眼看要升初中了,我姐也着急。这小孩平日里在家无法无天,到就服我这个舅舅。2022年暑假,我姐给我打来电话说能不能让我跟她儿子聊聊,也希望孩子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后有个好未来。

那会我正好有工作安排需要去一趟广州,工作内容也比较轻松,于是当下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决定是带我这小外甥出去看看,第二个决定是退掉原定好的高铁票买了两张K开头的硬座火车票。

晚上十一点,我带着他上了长沙-广州的火车,如果火车不晚点的话,我们会在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到达广州。

起初他很兴奋,能脱离父母跟着我出来去到向往的陌生地方,新鲜感让他忽略了很多东西。但新鲜感只维持了两个小时,他开始困了,他发现拥挤的座位根本没法睡觉,他发现即使想喝水,也需要从他够不着的行李架上去拿。

广州之旅,除了完成我的工作之外,带他去了广州塔,去了广州大学,返程的时候,我带他坐的飞机。

回来之后我问他。

“以后出去玩,你想坐火车还是坐飞机?”

“想坐飞机”他说道。

“你以后想不想去广州大学那样的学校去读书?”我又问道。

“想!学校看起来好大好漂亮,也很干净,跟我们那的大学完全不一样。”他又说道。

“那你自己得努力了啊,以你现在的成绩这么下去的话,想成为广州大学的学生估计不太可能了,还有就是,你未来出去玩坐火车还是飞机,跟你能力有关啊,机票可比咱们去时的车票贵多了啊。”

他没说话,但露出思考的表情。

年关将至,前几天我又见到我外甥,我问我姐他成绩怎么样。我姐说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没有期末考试所以不知道成绩,但这个学期的学习态度会好很多,至少不需要催他做作业,也不会对付性的乱做作业,能看到他有对学习的主动性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他看到并感受到了“未来”,他真实感受到火车与飞机的体验感,他看到了高等学府是什么样子,而他想要这些的话,能做的就是当下好好学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说一万遍未来,不如带孩子去看一眼未来。

未来就在身边

如果你当下没有足够的时间带孩子行万里路,那应该怎么让孩子看到“未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其实,未来就在你身边。

孩子的未来世界,就是我们当下生存的社会。

在网上看过一个VLOG,是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去记录城市24小时的视频,父亲是视频的拍摄者,孩子和各行各业的人们是视频的主角。夜里零点,他们看到代驾师傅奔波的身影。

凌晨两点,他们看到路边依旧有不少等待客人的出租车。

凌晨四点,有环卫工人劳作的身影。

六点,早餐店门口冒起厚厚的水蒸气。

八点,上班的高峰期车水马龙。

十二点,外卖小哥的身影穿梭在街头小巷。

下午,他们看到工地上的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晚上八点,有人忙碌的才吃晚饭,也有人带着宠物在公园悠闲的散步。

晚上十点,快递驿站的小哥们还在卸货。

晚上十二点,代驾师傅们忙于奔波。这就在我们身边,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的事情,这就是真实的社会,是孩子们会接触到的“未来”。

未来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去看到去感受到,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人也没有三六九等,但工作有轻松和辛苦,有自由和束缚之分。

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想未来可以过的自由轻松一点,你需要在现在努力的学习。

对“未来”的认知,成年人和孩子存在很大的偏差,把自己放到和孩子同一个平面上,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是孩子的好老师。父母不应该只是口头告诉孩子关于“未来”,然后留给孩子去想象,父母更应该像一扇窗,让孩子透过这扇窗看到广阔的未来!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