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孩子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件事。
孩子的妈妈总督促孩子学习,自己却经常玩手机。于是孩子进行反“督促”,用压岁钱给妈妈买各种“父母成功学”的书籍,让妈妈好好学习,提升自己。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太有想法,父母太难做了。
确实,做父母不易,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要求孩子呢?
所以一定要做好模样,千万不要让孩子小瞧你!
这倒不是说父母的文化一定要高于孩子,而是父母在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上要成为孩子的引领者。
孩子不听话,也许不是叛逆,而是看不起你,对照3点自查。
跟孩子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有几个注意点父母们还真不能忽视。
只有良好的形象,孩子才能尊重你。
电视剧《大考》中有一个堪称学霸的孩子,叫周博文,他是一名完完全全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偏偏他有一个懒惰的父亲,生活里只有游戏和麻将。
剧中很多场景,周博文看父亲的眼光都是满满的鄙视,他不仅对父亲冷漠,说话没有好语气,他还扯掉父亲玩游戏的电脑线,在父亲出去打麻将时,打电话报警…
像这样的家庭,父亲对孩子还能有话语权吗?
所幸孩子很懂事,很出色,他不仅努力做好自己,还启动了父亲养成计划。
然而现实中,能有几个这样的孩子?在类似周博文父亲身边长大的孩子,大多是颓废、不成器的。
要想孩子有出色,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形象。
这个良好形象,不是外表帅气、霸气,更不是金钱包装出来的,而是由表及里散发出的积极进取、有修养、有道德的精神状态。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在外很优秀,但回到家里依旧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看不到他们的优秀。在孩子的眼里,他们不过是穿着睡衣,啰啰嗦嗦的普通人而已。
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就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秀,看到自己为这个家庭的付出。
这不是简单的炫耀,而是要在日常中,一点一滴让孩子感知到。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讲大道理,而是跟孩子讲讲自己遇到困难的经历,告知孩子自己是如何战胜困难的,让孩子获得力量。
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要多加鼓励,并适当介绍一下自己,表示愿意跟孩子共成长、共进步。慢慢地,你的形象就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来。
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榜样,父母若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被孩子尊重自然不成问题。
正人先正己,要孩子做到,你必须先做到。
现实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手机问题。
父母对孩子使用手机严防死守,而自己则“机不离手”。
诚然,孩子不能玩手机,一方面怕他们的视力及身体其它方面受影响,另一方面怕他们的学习受影响。毕竟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而父母不同,父母使用手机,是社会联系、乃至谋生的需要,父母对孩子说“不能玩手机”时,有两个环节要把握好。
首先,要告诉孩子手机的用途。
分析这些用途对孩子而言,不存在或较少存在;
其次,告诉孩子玩手机的害处,然后说明父母使用手机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对手机的使用要有所节制,不出现“玩”的情况。
既然对孩子说“不能用手机玩游戏”,父母就要带头不玩;既然对孩子说“看短视频无意义”,父母就别在孩子面前不断“刷”手机,甚至被逗得哈哈大笑。
一句话,身为父母,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双标”,孩子很聪明,很快会识破,然后不服气,再而把父母的话当“风”当“空气”。
督促孩子学习,父母除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外,最好告知孩子自己在学时曾经的努力,或者对“曾经不努力”的后悔,再以身作则,在空闲的时候,也看看书,最起码有学习的姿势。
在网上看过一张照片,一位父亲跟孩子面对面坐着,各捧一本书学习。而父亲大大的书本里,却夹着一只手机。这样的心机是耍不得,但至少反映出这位家长知道身教的重要性。
其实未必一定要跟孩子一起看书学习,但不管如何,父母鼓励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不能睡懒觉、打麻将、玩手机,浑浑噩噩过日。
生活中任何事情,身为父母,都要发挥表率作用。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还真难以让孩子做到、做好。
经常看过这样的现象:父母要求孩子尊老爱老,自己却对长辈出口不逊;父母要求孩子遵守规矩,自己却闯红灯,上班迟到、早退…
也经常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孩子对着母亲直嚷嚷:你做给我看呀,你都做不好,为什么我必须做好…
这些很值得父母们思考!
只有跟孩子站在同一频道,孩子才可能听你的话。
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知识面不断扩展,交友圈子也不断扩大,父母跟孩子的话题若是一成不变,总离不开吃、穿和学习,渐渐地,孩子会厌烦,会对父母不以为然,尤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
当父母需要学习,成为父母也需要生长。
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父母,亲子关系肯定大打折扣,孩子一定“不听话”,会明着或暗着跟父母逆着来。
朋友是一名职场成功人士,但在育儿方面却输得一败涂地。
孩子不仅不爱读书,还逃学,打群架,成了“小混混”,十几岁就进入“劳教所”。
这位朋友高学历,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他面对孩子时也是滔滔不绝,批评起来没完没了,还经常性对孩子贴标签、下结论。
叛逆,是孩子对他的反抗。
说到底,这位朋友在成为父亲后,没有随着角色的转变同步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父母的成长,并非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威严,而是懂得儿童心理,懂得蹲下身子,找到跟孩子一致的角度去跟孩子对话,去引导孩子。
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思维跟大人不尽相同,只有平等,孩子才有可能敞开心扉。父母更应该明白,固化的思维会让孩子瞧不起自己。
要想孩子听话,父母要先听得下孩子的话,说得出孩子感兴趣的话。
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只有灵活转变思维,跟孩子站在同一个频道,亲子关系才不至于脱节、断裂,孩子才有可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健康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