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公布基础研究领域成果持续产出

2024-06-25   第一财经

距离2021年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已过去两年多,昨天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正式公布。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包括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

时隔两年多,今年颁出的国家科技奖项目有哪些特点,科技奖的提名、评奖有哪些不同?

项目呈现三大特点

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聚焦“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二是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三大奖通用项目中,45岁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三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是湖北省第二位通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人选,也是首位由湖北提名并通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人选。

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近40年来,李德仁院士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研制我国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地面处理系统,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实现了我国自主可控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引领了航空与地面测绘遥感的重大变革。

今年85岁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去年4月24日,“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在武汉大学宣布正式启动。李德仁介绍,“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将实现“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标,将来几乎每个人的头顶上可能就有一颗“东方慧眼”星座的卫星,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到5分钟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图片或者视频内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继2001年度王选院士获奖之后,再度出现“60后”,薛其坤院士今年61岁,是历年最高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薛其坤团队聚焦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一直以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被实验证实。能否找到显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自198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各种方案,但均未能在实验上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薛其坤带领团队向这个无人区探索。

2012年底,薛其坤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关于此项研究成果的论文很快被接受发表于《科学》杂志。因为这个重大科学突破,薛其坤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20年成为首位获得菲列兹·伦敦奖的中国科学家。

薛其坤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个发现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所有电子器件,包括手机、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热。他们从量子科技的底层发现了这个规律,这个发现可以让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消耗能量很低,所以会影响很多技术发展。

他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已成了全世界在量子科学方面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个效应不仅在最早发现的材料体系中实现了,在其他材料中也得到了验证,这说明它有很好的普适性。但真要商业化应用,还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上海共有49项成果获奖

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占全国获奖总数的比例超过15%。今年的获奖成果中,由上海牵头完成的有18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在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有2项来自上海头部三甲医院,其中一项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的“上海方案”,团队在国际上实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分化治疗的原始创新,使APL从最凶险的白血病变成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获得今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另一个医学项目来自外科,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团队创建的“中国方案”。针对脑中风、脑瘫后导致偏瘫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徐文东团队通过新建外周-中枢神经通路,将瘫痪上肢神经连接至同侧健康的大脑半球,给偏瘫上肢“换大脑”,使多年的“瘫痪手”成为“可用手”,实现患者生活自理。

这项成果不仅开辟了“改变外周治疗中枢”的新领域,建立了覆盖伤、病、残联合治疗和康复的“肢体功能重建”新学科,还证实成人大脑仍存在巨大的脑可塑能力,一侧半球能同时独立支配双上肢,推动了脑科学发展。该项目核心成果入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8年“最受瞩目研究”,吸引了欧美多国著名医疗中心学习应用。

同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基于这一项目,我国自主研制出600多款射频芯片、组件与微系统产品,相关成果已用于我国400多家企业,量产超过20多亿颗,支撑了国产5G基站/终端等产品等自主研发和多个重大工程。第一财经从上海交大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领衔的该项目,突破了射频系统建模仿真、设计优化、集成封装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出国产射频设计自动化成套软件,设计研制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射频电路系统产品,建立了芯片IP库,实现了我国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和设计软件工具基本自主可控。

提升奖励质量

昨天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从奖励数量来看,与2020年度基本持平,但由于2021、2022年度都没有颁发国家科技奖,因此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难度更大。

近年来,我国正不断优化国家科技奖励体系改革举措。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明确要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坚决排除人情、关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优化科技奖励项目,科学定位国家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社会力量设奖,构建结构合理、导向鲜明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

2023年度的获奖项目,总体来看,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持续产出,自然科学奖连续9次产生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研究员及其团队,在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方面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推动我国拓扑物态研究领域站在国际最前沿。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药卫生、农业等多个重要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持自主创新、厚积薄发,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在评奖工作则突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特点: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完善提名机制、加强评审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