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被斥责后却从来不记仇,还反过来求抱抱,背后的“真相”你要懂

2022-03-31     饭饭妈妈育儿

原标题:娃被斥责后却从来不记仇,还反过来求抱抱,背后的“真相”你要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在斥骂孩子,孩子被骂得痛哭流涕,但是却仍旧会向妈妈求抱抱。

之前看过一则消息,说的是一个小孩子因为在家里想要帮助妈妈做家务,结果不小心打翻了水杯,于是,这位妈妈就声嘶力竭的斥骂孩子,甚至还动手打了孩子,而且下手还不轻,一旁的邻居感觉到事态有点严重,就打电话报了警。

当警察赶来的时候,看到孩子身上明显有被妈妈打过的痕迹,警察为了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就准备将这位母亲带离现场。

但是,这时候令人意外的场面出现了,孩子虽说遭受了母亲的打骂,但是看到警察要带走妈妈的时候,却一把抱着妈妈,央求警察不要带走妈妈,这样的场面看起来似乎警察才是“坏人”一样。

那么,为什么家长对孩子产生了一些严厉的语言,或是肢体上的惩罚之后,孩子不但不恐惧家长,反而更加依赖家长了呢?

孩子被斥责后,为何还求抱抱?背后的“真相”你要懂

孩子对于家长的感情,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并且他们在受到斥责的时候,虽说会痛哭,但哭泣的原因可能并不都是大人想象的那样。

孩子求抱抱,是想“安慰”家长的情绪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可以说家长就是孩子的一切。所以,孩子对于家长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当家长出现斥骂孩子的行为时,孩子会感到家长处于一种严重的负面情绪干扰状态,家长是不高兴的,是生气的。

而看到家长的这种负面状态,孩子更多的是一种对家长的担心与自己惹家长生气的愧疚,所以孩子就会采用自己的方式来安抚家长的情绪。

而对于孩子来说,抱抱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往往也是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抚孩子的,孩子就会认为抱抱是有效缓解家长负面情绪的行为了。所以,孩子哭着求抱抱,很可能是在“照顾”家长。

孩子求抱抱,是想承认错误

孩子虽说懵懂无知,但是并不是不好学,相反,孩子一般都是具有极强求知欲的。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被家长斥责的时候,孩子更想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

但由于孩子并不具备强如大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只能够以抱抱的方式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让家长情绪平复之后告诉自己正确的办法。

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面对家长的斥责,选择抱抱,而不是逃避,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想要认错,家长们可要认清。

孩子求抱抱,是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就如前面提到的案例一样,基本上所有孩子的安全感来源都是家长,因为家长是从孩子一出生就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是教育、养育孩子的人,是和孩子朝夕相处的人。

所以,就算是家长打骂孩子,孩子仍旧会认为家长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是值得自己信赖的人,家长打骂自己只是因为自己犯错了,错的不是家长,因为家长做任何行为都是对的。

但是同时,打骂的行为也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所以孩子才会出现如此矛盾的行为:既恐惧家长的打骂,但是又需要家长赋予孩子安全感。这也是上文案例中,孩子为何不让警察带走妈妈的原因之一。

以打骂来教育孩子是不对的,反而还会起到反效果,别不当回事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都可能会使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觉得这样才会让孩子长记性,下次不犯错。

但是,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实一般都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打骂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发泄

说是教育方式,其实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斥骂的时候,多是因为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家长的情绪激动了,让家长生气了,家长仗着自己的“长辈身份”对孩子的一种情绪发泄。

而这种发泄对于孩子的错误纠正是有帮助的,更多的是让孩子成为“情绪垃圾桶”,而不是获得成长。

打骂行为是一种严重低效的教育手段

孩子出现错误行为之后,家长作为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让孩子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从而实现孩子的成长。

但是,打骂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作用,因为打骂行为中,孩子接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来自家长的压力,而不是正确处理事情的办法、不是知识的赋予、不是正确的引导,所以大多数的孩子在接受了家长严厉的批评之后,仍旧会犯错。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屡屡犯错,还质疑孩子和自己“对着干”,却根本不知道,其实孩子无法得到有效成长、屡错屡犯、屡犯屡错的根本原因,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

比如孩子做错事了,家长就需要给孩子讲解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去斥骂孩子,你骂得再多,孩子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打骂行为会给孩子建立错误的榜样

另外,打骂孩子的行为,还会给孩子建立一个错误的榜样,让孩子觉得打骂的行为是一种成长的交流行为。

这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无厘头的“急脾气”,在孩子和别人交际的时候,很可能会变得易怒易躁,情绪波动大,从而影响孩子的社交,继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等。

写在最后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急躁,多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鼓励,少对孩子进行打骂,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成为一个受气包。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4258323e8aa953a8a8c5be792fe7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