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静思
阅读第一(ID: Readfirst)
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教授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曾写过一本畅销书, 《职场妈妈不下班》,书中的核心观点是:
现代化使妈妈们作为劳动者进入职场参与 第一轮班;
但八小时甚至更长工时后她们还不能下班,因为回到家的她们必须作为主力来承担 第二轮班——家务和小孩。
有人计算过,职场妈妈们典型的一天时间分配是这样的:
8小时用来工作、
4小时用来照顾孩子、
2小时执行家务、
2小时在通勤路上、
2小时用来解决吃喝拉撒……
24小时算下来, 一天仅剩6小时用来睡觉——这还是在完全没有精神放松、夫妻交流、个人独处的情况下。
职场妈妈们的不容易,大家早有耳闻。
不过阿莉教授还是“少见多怪”了,原本以为职场妈妈身兼工作、家务和育儿三项职责,已经是人类极限了。
但如果 阿莉教授看到此时此刻在疫情封控下的妈妈们,一定会为地球上能进化出 “封控老母亲”这等生物而震惊: 这群生物进化的过于高阶了!
1
封控老母亲,
地表最强!
何为“封控老母亲”:疫情时期被封控在家而承担起 抢菜、团购、鸡娃(网课)、工作、家务等诸多事情的 多功能型妈妈。
封控老母亲们可以一边线上开会、一边接龙团购、同时内心盘算一下家里的物资、顺便在扭头吼两句上网课开小差的娃,最后,还能按时把领导要的方案、老师要的学习报都按时上交。
就问你:牛不牛!服不服!
我问了问朋友圈里一位在上海的封控老母亲,她每天在家的日子如何。在隔了14小时后,晚上11点朋友回复我信息,和我详细介绍了一下她的一天:
5:00 闹铃一响,鲤鱼打挺般起床,开始洗漱准备早饭,同时打开叮咚买菜逐个加购;
5:59 进入下单页面,舒活一下手指,预备抢购;
6:00 时间到一到,光速疯狂按购买键和付款按钮,吉他大师无影手看了都要汗颜,同一时间还要催“队友”在美团作战,两手都要抓;
7:59 打开盒马准备新一轮冲刺,中途还要不定期刷一刷京东;
8:30 小区开始做核酸/抗原,全家出动;如果孩子在网课,还得分秒必争,掐着中场休息的时间飞奔;
10:00 核酸做完,小区里的团购群开始活跃起来,接下来一整天就是辗转于各大团购群为崽儿觅食。
核酸检测、孩子网课,每个项目都得卡着点推进
朋友讲到这里,我这个局外人已经感受到她每天浓郁的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生活气息了。
可我没想到,朋友又来了句:“还没完呢。 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自己的工作、家务琐事我们也躲不掉,得扛得稳稳的。”
总之,封控老母亲们每天在抢菜、团购、工作、网课、家务之间周旋,她们以过人的手速、充沛的精力、惊人的脑力问鼎人类进化的终极,成为地表最强物种。
2
封控老母亲如何鸡娃?
俩眼一闭,爱咋咋地!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沪上作家这样写她面临的矛盾:
在第二天孩子数学期中考试和在小区处理掉360个鸡蛋之间,该怎么选择?
朋友好心送来这么多的鸡蛋,不处理掉实在浪费;可一想到孩子明天可能交出一张惨不忍睹的数学考卷,要不要临时抱抱佛脚……
犹豫了五分钟,作家决定弃考卖蛋,“比起小孩的数学,这三百个鸡蛋显得更迫在眉睫。”
这就是封控老母亲们目前对鸡娃这件事的态度:俩眼一闭,爱咋咋地。
是什么,让曾经热火朝天展开鸡娃运动的老母亲们“自甘堕落”放弃了鸡娃?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过于忙碌,所有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抢菜和团购上,哪里还有力气鸡娃。就像一位妈妈在网上说的, “用双手买菜,就没空鸡娃,用双手鸡娃,就错过团购接龙、没得饭吃。”
朋友说,家里现在的生活状况就像电影《疯狂原始人》里演得那样,吃个早餐要全家人协作打猎才能吃上——爸爸负责盘点物资、妈妈负责精雕细琢烹饪,争取以最少的量实现最大的饱。
像数学这种抽象的事物,在食物匮乏时期,实在不宜讨论。
想一想,那些居家办公的双职工父母,在没有外援(老人、保姆、外卖)的情况下,光是觅食、准备一日三餐就足以搞得人仰马翻。放弃鸡娃,早点躺平才有命熬到退休吧。
老母亲们还得时刻提防“天价团”,避免被割韭菜
除了洪荒之力被耗尽无力鸡娃外,有些老母亲放弃鸡娃是从内心认清了现实:
“跟吃饱、保持阴性还有自由相比,最不重要的就是小孩的考试成绩了”
“这会儿子活着就好,现在安全感都是冰箱给的”
“每天进去防疫超话看一看我都要出来缓半天才能平复心情,还鸡啥娃……”
鸡娃提高五分,不如抢到五个鸡腿。
而有些自省精神过强、思想觉悟过高的老母亲,通过这次封控,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已无颜面鸡娃。身为小镇做题家的自己奋斗了那么久,结果现在连温饱都成问题、还要在生存线上挣扎,哪还好意思再鸡娃?
以前,你可以对娃说:孩子啊,你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到大城市的好大学、出来找一份好工作。现在你这么说,那些有质疑精神的娃很有可能会问你一句:图啥?像你一样在大城市每天忙着抢菜么?
疫情期间,不少老母亲失去了姓名
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数字符号,穿梭在团购群里
况且,现在哪里还敢鸡娃。万一气病了,连医院都去不了,还是别给祖国的医疗系统增添负担了吧。
总之,鸡娃确实是吃饱了撑的(纯字面意思)才会去做的事儿,特殊时期,不宜执行。
3
封控老母亲如何上班?
打工人摇身一变做甲方!
以前,我和一位身处上海某杂志社的编辑对接稿件,交稿24小时后,我会理直气壮地找他给反馈:“稿子行不行?有哪里需要修改?快给意见!”
最近,我都不太敢给他交稿了,怕增加他工作量、耽误对方抢菜、影响了他生存。 战战兢兢交了一篇后,我都这样和对方沟通:“xx老师,等你抢完菜、团购完,不忙的时候烦请瞅一眼稿子,不着急反馈。免回!”
所以,当一位朋友告诉我,单位要做审计,之前每年都是要盖章版经审计的报告。
因为现在是封控时期,朋友回复对方无法做审计,于是他们的要求降低到盖章的报表也行;朋友说章在单位人在家,盖不了,对方就再降低到只要excel电子表吧;她说,还没做完,对方过了一分钟发过来一句话:“那就给四个最重要的数吧;最后,朋友微信发给了对方。
我是非常理解对方那位如履薄冰的心情的。
不仅合作方体谅, 连领导在这个时期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网友说,开会开到一半,轮到她做提案,小区突然开始团购缺货已久的牛奶。她和领导反应了一下情况,领导当机立断:“赶紧去团,提案回头再说。”
大家都这么有人性,自己反而不好意思敬业了。以前敬业,叫卷;现在敬业,就是自绝于人民。
所以,我那些被封在的上海的朋友们:
为了抢菜,可以正大光明地推掉一个个con-call;
为了团购,可以隔很久才回复领导信息;
为了给小区增砖添瓦,主动做志愿者,可以延期两个meeting...
以前是当乙方做牛做马,现在封控区的打工人摇身一变成甲方。工作嘛,当然也是要抓的,但万事大不过接龙团菜。
另外,专家说了,封控期间闭门不出的居民要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长期工作不利于身心健康,现在问诊又不方便,所以民间开展各种自救活动。
不能外出放风,就到小区群里放风,毕竟那里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八卦绯闻应有尽有,
可以对大家内心的创伤稍作弥补。
毕竟,被封着的群众已经拼命在扼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了,工作期间偶尔思想抛锚也不是天理难容的事情。
4
封控老母亲如何处置“队友”?
最大的作用就是挨劈
为什么地球有“封控老母”的诞生,却没有“封控老爹”问世?
那是因为,封控期就是男人的月子。
被关在家的“猪队友”,要么啥活都不会干。
老婆们拼死拼活忙着团购,老公们却一边喊“团购什么,就是你们这群人带来风险”、一边在吃晚饭的时候下筷子夹鸡腿丝毫不手软、顺便还不忘见缝插针来一句:“既然你要买东西,顺便给我带点可乐、瓜子、花生和方便面好了”。
这种凭空多出来一个不出力、只动嘴的领导的感觉真想让老母亲们秒休夫。
要么就是尽干一些莫名其妙让人窝火的事。
比如,突发奇想要建鱼塘,说是封控期间在家钓鱼也是为了身心健康……
或者继续蹲在马桶上关注俄乌战争。
当然,也有“表现好”的老公。
比如,会下厨房烧菜,只是不知道烧出来的是什么菜的;
要么就是在厨房憋了四小时,烧出来四个不知道生熟的家常菜;
以及进厨房三天、烧坏两个锅子破坏力惊人的老公。
现在,封控老母亲们已经不太指望“云配偶”有所作为了,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喜欢在天上挂着就随他们吧。
只是,为了家庭稳定,云配偶们偶尔也得下凡来当棵树、提供一下情绪价值,承担另一半的怒火闪电,让老婆们劈一劈。
如此,封控老母亲们才能继续在地球为人类物种延续殚精竭虑。
过去,我们常说妇女能顶半天天;封控时期,我看到的是妇女顶起了90%的天。
据不可靠统计,封控时期:
在各大平台上蹿下跳抢菜的是女性、
救小区居民于饥饿的团长是女性、
负责孩子网课学习的是女性、
每天在家精准安排三餐伙食的还是女性。
我严重怀疑,再封下去,我们妇女同志就要基因突变、实现自我繁殖了。
封控老母亲们殚精竭虑的后果就是: 睡眠严重不足、情绪易燃易爆、血压时高(孩子上网课和配偶烧坏饭菜时) 时低(拉开冰箱门时)。
因为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封控老母亲们意念回复信息的后遗症越来越严重,已读即回复,收不收得到全靠你我的缘分。
疫情期间,邻居们的互帮互助也温暖了不少人心
在家里,女同胞们扛起了抢菜/团购、顾娃、家务、工作的职责,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在社区,她们担当志愿者、勇于“成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一群人活成了一个高效的系统。
不过,即便大家这么能干,我还是希望封控老母亲们能早点“消失”,生活尽快恢复正常,让我们重新做回那个只需要顶起半边天的职场妈妈们吧。
限时巩固自然拼读法,85篇阅读理解来帮忙!
限时音节划分海报,记住这些小规律,听说读写都不是问题
限时这套超全的自然拼读墙卡
限时50个自然拼读真人外教视频超火,后悔没早点让娃看!
限时小学数学奥数教程例题精讲精析大全,通用版180套
看动画学奥数,38节奥数重难点视频一看就通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小学到高中各学科同步精品课回复:云平台)
每天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每天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