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厂消亡史:一座城逝去的青春

2022-05-23     成都同城会

原标题:成都工厂消亡史:一座城逝去的青春

成都过去60多年,就是一部工厂消亡史。

时钟拨回1968年,东二环外还是一片农田。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号码上三线的时代号召在全国吹响。天南地北的人打起背包,登上来蓉的火车,工业发展的火苗随即在这片寂静的土地点燃。

一座座烟囱拔地而起,黑色的浓烟滚滚升腾。几十年间,无数工人用青春与汗水在此建起工厂。成都辉煌的工业时代,由此开启。

即使,今天这些烟囱已经倒下,但关于三线建设的记忆,依然在无数亲历者心中熠熠生辉。

‘那个工厂的辉煌时代’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

这是贾樟柯关于《二十四城记》的概述,这部影片讲述了420厂两代人的历史。

这里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主要生产飞机发动机,420是他们的秘密代号。

68年,近4000人从沈阳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成都,开始在东门建立起秘密的420厂。当时的口号是“100天,建成一个420厂。”

最辉煌时,420厂拥有2万工人,加上家属就有10万人。当时的双桥子基本都是厂子的天下,跨过二环路就是工厂宿舍。

以420厂为肇始,随后在成都东门上建起的31万平方米密集工业和生活区,拉开了成都工业进程的序幕。

成都无缝钢管厂

1958年10月19日,成都无缝钢厂开始修建。这座三万人的国营单位,加上家属,将近十余万人生活于此。

这些人大多是来自辽宁、哈尔滨,他们被组织从鞍钢调到成都,直到今天,他们都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

曾经的成都无缝钢管厂有六个生活区,钢一区到钢五区位于双桥子、万年场片区,钢六区在十陵。

那时, 天安门广场的不锈钢管旗杆就是钢管厂生产的,一直沿用至今。电影演员岳红和刘晓庆,还曾在钢管厂当过临时车工。

红光电子管厂106信箱

俗话说“北有首钢,南有红光”。与首钢齐名的红光电子管厂,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荣光。

红光电子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

除了红光、还有国光、亚光、灯具厂……这些还只是前苏联援建我国156个大型工业、国防项目中的一小部分。

82信箱

当年,82信箱对外又称宏明无线电器材厂,主要生产电阻电容元件。

主厂区在今天成华区SM广场一带,产出的产品曾出现在当时的中国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东风3号”等军备上

川齿

相比于主城区的工厂,远在双流的很多工厂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就更加陌生了。

上世纪60年代,天津内燃机齿轮厂的部分干部职工及家属200多人带着设备来到牧马山,与原成都拖拉机厂的干部职工一同组建了四川齿轮厂。

1983年,川齿厂与岷江齿轮厂的两厂合并,引进了国外生产线,那是齿轮厂的巅峰时代。

除了这些,成都的工厂还有白药厂、川棉厂、401厂、国光厂、亚光厂 ...

‘ 有一种骄傲,叫我是厂里的

在很长时间里,工厂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校舍、医院等一应俱全。

工人和家属们享受着特殊的待遇,也做出了那个时代特殊的牺牲与贡献。

星光球

星光球场,是在职工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心目中,所有美好童年记忆的集合。

球场是建于工厂最鼎盛的时期,当年也是我们这孩子眼中无比雄伟的建筑。

晚上灯光亮起时球场上方仿佛升起一层薄雾,我最喜欢和伙伴们吃着厂冰糕,在里面的台阶上上下下的跑着。

子弟

当时成都工厂的娃儿就读的是子弟校小学,人情淳朴温暖,家长间几乎都认识。

福利:工厂的职工福利那是地方没法比的,一个字,发。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除了买些小菜佐料,其他的鸡鸭鱼肉就不用操心,全部按人头排队领取。

房子是单位分配制,钢管厂是成都市第一家用天然气的工厂。70年代成都天然气改革,82信箱的人是成都最早用上天然气的片区。

工资:82信箱的待遇是成都最好的。一线工人每个月有30斤粮票,坐办公室的干部每月有26斤。

婚嫁

那时候,嫁给信箱人是很多女娃娃的梦想。毕竟在当时成都平均工资180的情况下,工厂每个月就能拿200多,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家子。

如今,记忆中的球场与食堂早已被拆除,即便再次回到那片熟悉的街区,也再找不到曾经的玩伴。

郝云在《回到那一天》里唱到:” 可惜变换了时代,再也回不到那一天。

可不可以回到那一天,让我们被妈妈牵着手,去厂子的公共浴池洗澡。可不可以回到某一天,烟囱浓烟滚滚,车间热火朝天,大人们满是笑颜。

可不可以回到那一天,哪怕只有一天就好。

‘时代浪潮里,不可逆转的冲击’

“你是当工人的?真是好啊!”

这句赞美的话,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句嘲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成都大批的军工企业面临着倒闭与重组。

破产与倒闭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顶,工厂再也不再人人向往的去处。

那时候,大家听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下岗。

随后的几年,成都的工厂们,悉数退出历史舞台,几十万人的生活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变化。

记得有个新闻片段里,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噙着眼泪讲钢管厂那两根被爆破的烟囱:在有的人眼里啊,他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他是回家的坐标

烟囱竖起来时,他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烟囱倒下去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中间隔着的,是一生的时光。

时间从来不等人,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

再后来,420厂变成了华润二十四城,红光电子厂变成了东郊记忆,82信箱变成了SM广场,512建材工厂变成了512建材厂,内燃机厂变成了高档社区...

‘转身之后,是文创与美食的天堂’

和北京的798一样,成都的很多工厂遗址也成了新兴的创意产业园区。

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东郊记忆,别有风味的涂鸦和浓厚的历史感,使得这里成为无数潮人的聚集地。

水碾河南街37号,曾是医药集团的仓库用房和办公用房,如今是创意园区,许多艺术家的工作者都开在这里。

钢管厂的下岗职工们,把串串开遍了全世界。隐藏在82信箱的苍蝇馆子,勾引着无数人排队打卡。

双桥子、信箱厂和建设路附近的很多破旧小区,依然住着安土重迁的老工人。生活几十年的地方,谁又能舍得这份祥和与安逸呢。

‘失落的荣光,永恒的坐标

*22年前钢管厂社研所桃花山活动照

* 22年后重聚首

那段激情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流下的汗水和泪水也早已风干在历史的尘埃中。

那一辈人,我们从不曾向他们致谢或者道歉:无论是对他们几十年的辛劳,还是他们有过的对祖国无以复加的虔诚,还是对他们今天的衰老无着。

他们不再拥有主流的话语权,他们无可救药地老去,也不可避免地被遗忘。

我们,最擅长的就是遗忘。

但是,这些最不该被遗忘。

因为前辈们失落的荣光里,藏着成都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永恒的、光辉的坐标。

/

你或者你的亲戚长辈

有关于成都工厂的记忆吗

欢迎留言参与互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3ca231af0e1ac691f510aa92ad050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