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得奖,人人都在谈徐峥,我却要谈文牧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文牧野就是这样一个时刻保持清醒、勇往直前的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出名世人皆知
文牧野是谁?
而文牧野正是这部电影的导演。
一个名不见经传、个人信息极少的导演,传递着怎样的价值观?
回首《我不是药神》,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一个鲜活的存在。
吕受益为了家人和孩子,拼命寻找生存之道。而他开辟的这条人生之路,最终也没能保住他的性命。
多少人在生活的低谷苦苦挣扎,竭尽全力却依然无能为力,小人物的悲哀也是千万人的悲哀。
黄毛,从一开始的抢药,到最后为药而死。那一刻,没有人不流下悲痛的泪水。真性情的人,总是装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
就连剧中卖假药的反派张长林,也有忠心耿耿的一面。不管警察怎么审讯,都没有出卖任何人。
这部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饱受争议的一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才让人显得更加生动。
导演传达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全黑或全白,而是要让大家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之光。
对人性的细致把握,情节的震撼推进,对社会题材近乎完美的诠释,让他的处女作登峰造极。
在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文牧野是这样说的:
“我的老师曾对我说,‘牧野,拍完《药神》之后,一定要记住,要以出道的精神继续拍下一部影片’。我一定会做到这一点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成名,天下皆知。其实,文牧野的精神一直很纯洁。
纯粹的学生和纯粹的现实
文牧野曾经是个怎样的人?
网上关于他的信息很少。
我只是略知一二,他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成绩特别差,从小到大都是倒数第一。高考考了290分,三本考上了二专。
后来想拍电影,就想去电影学院。我已经考了三次了,上次是因为少数骨干的身份,以降低分数线的方式考上了电影学院。
就是这样一个老师眼中的差生,却拍出了几十亿票房的电影。
其实自从他考上了电影学院,我们就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一些对事情的执着,一种自我的坚持。
其实早在《我不是药神》播出之前,文牧野就已经进入了观众的视线。
故事讲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一家遭遇严重车祸,妻子当场死亡,女儿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急需20万救命钱。将陈永发的尸体倒卖给陈永发死去的儿子进行鬼婚的悲惨故事。
这部现实主义短片展现了底层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死存亡”事件的无奈与抉择,通过特写镜头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求医的困境,生死的揣测,人性的温暖,让这部影片真正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管是《我不是药神》还是《安魂曲》,文牧野始终着眼于现实的土壤,展现底层普通人的困境和辛酸与无奈。
人生是悲喜剧,电影是人生的浓缩。
简单地谈论生活的好坏,不足以涵盖生活的全貌。而文牧野,正以他独到的理解和坚持,向大家展示着纯粹的现实。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不为喜剧而喜剧、不为感动而感动的人的存在,我们才能抒发内心的共鸣,才能看到这样赤裸裸却无比生动的现实。
出名很容易,但是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件纯粹的事,真的很值得敬佩。
当你做任何事情时,你不能只移动自己。
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主义——现实主义。
因此,为了实现他的写实主义,他花了两年时间写了《药神》的剧本。
给人物足够的弧光,给人物归属感,给观众代入感,让剧情真实而不乏味,情感震撼但不单调。
文牧野一直专心拍电影。他很清楚,一部作品不应该只打动自己,而应该带给观众一些东西。
他一直认为电影需要三性的统一,即娱乐性、社会性和灵魂的融合,这也是他的作品所遵循的原则。
他曾说:“娱乐性是观众能继续看你电影的乐趣,越娱乐性我就越能跟着你看到底。但观众不能只求娱乐性,有两个层次的诉求叫做社交和精神上的。”
所谓的大片制作,不一定非得有大牌明星。
而是从剧本到导演,再到电影本身,都要体现良心制作。
社会题材的电影永远不能只触及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需要导演静下心来探索。
事实上,这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只触摸自己。
努力是应该的,没什么可夸的。如果能给别人带来一些更好的影响,说不定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地方。
长期以来,文牧野的形象一直是沉着冷静、不容置疑。而我们每个人,在任何行业,都应该如此,不争不抢,不争功劳,怀着一颗沉下的心做事。
“做好事不求回报”。
毕竟,真实的生活才是最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