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有不少人还有这样的记忆:买来一瓶饮料,然后先打开盖子,看是不是能“再来一瓶”,有的人乐此不疲,中了“再来一瓶”那是相当高兴的,有的人连中7瓶,那几乎是一生欢乐的记忆。
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再来一瓶”,竟然还有这样的魔力,有的饮料厂家依靠“再来一瓶”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企业依靠“再来一瓶”翻身爆火,这样一种促销形式竟然风靡全国,让几乎所有的饮料厂家都跟风。
不过,现如今“再来一瓶”似乎消失不见了,“再来一瓶”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
说到“再来一瓶”,就离不开青岛啤酒和康师傅这两个品牌。
再来一瓶前身就是传统的促销方式“买一送一”,商家在促销的时候买一瓶送一瓶,这是一种烂大街的做法,不过改进版的“再来一瓶”印上瓶盖就显得新鲜很多,消费者在打开“再来一瓶”盖子的时候,似乎就是中了奖,这种做法是消费者带来快乐,有的人甚至可以为了“再来一瓶”而消费。
青岛啤酒最先开创了这个新鲜的玩法,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饮料、啤酒行业向来竞争都很多,当时青岛啤酒在竞争之下也濒临困境,但通过“再来一瓶”这种新鲜的玩法,迅速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扭转局势,并且在后期的竞争中继续站稳脚跟。
不过,将“再来一瓶”发扬光大的并不是鼻祖青岛啤酒,而是康师傅。
在1998年左右,康师傅面临的是中外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外有可口可乐正面交锋,内有今麦郎与统一集团的前后夹击。当时康师傅可谓困难重重,加上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水源门”,康师傅的品牌形象遭到沉重打击。
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康师傅竟然来了一个神来之笔——推出“再来一瓶”活动。康师傅的妙招迅速换来了成功,当时很多消费者,甚至认为是饮料都应该搞“再来一瓶”,不搞就是不合理。
依靠“再来一瓶”的大势,康师傅将竞争对手逼到了墙角,此前累积的竞争压力化解了大半。
到了这时候,消费者基本都认定一个事实:买饮料,是可能中个“再来一瓶”。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很多饮料行业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再来一瓶”活动中。
但是,康师傅的“再来一瓶”活动并非没有遇到问题。在康师傅加大赢得“再来一瓶”概率的时候,曾经让渠道商叫苦不迭。2009年7月,康师傅就因为高达7亿瓶的“再来一瓶”而断货。
这时候,“再来一瓶”已经从最开始的好评如潮来到了质疑纷纷的阶段,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才真正让“再来一瓶”遭遇了灭顶之灾。
在前面,因为康师傅推出的“再来一瓶”过多,导致有一些渠道商断货,这说明康师傅也没有把控好赠品数量以及投放时间等等。不过,这一次红牛遭遇的却是比康师傅更严重的问题。
相信大家有中过“再来一瓶”,这时候拿着瓶盖到便利店,小卖部,超市,餐馆兑换就行了,最终,相关售货商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将这些中奖瓶盖送到厂家。不过红牛在一个时间段里统计这些瓶盖,却发现了问题。
在这时间段里,红牛投放市场的饮料为6000万瓶,其中有20%也就是1200万瓶可中“再来一瓶”,因此红牛会多推出1200万瓶产品作为赠品。但是,红牛在统计的时候,竟然发现了有2000多万的“再来一瓶”的拉环!
为什么会多出这么多“再来一瓶”盖子?造假!
“再来一瓶”的中奖凭证就是瓶盖,而仿造这样的瓶盖一点都不难,在“再来一瓶”泛滥于市场的时候,有一些投机分子也发现了其中的“漏洞”,这些人以低价仿制大量中奖瓶盖,像红牛遭遇的那样一下子多出上千万中奖瓶盖的,投机分子甚至可以从中牟利上千万。
这样的问题,一时间让很多厂家无法解决,再加上,消费者玩得太多了,已经不再吃“再来一瓶”这一老套玩法,“再来一瓶”就这么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扫码领红包”等等技术含量更高且不容易造假的玩法。你觉得这种新玩法怎么样?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由财经先声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