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炮这种特殊时期的装备,在二战以及此前一些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的作用是为步兵提供及时的近距离炮火支援,消除敌方火力点等目标,通常和小口径迫击炮一样直接配属到基层陆军作战单位中,与步兵连、排一起行动,它的起源则能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爆发后不久,被机枪和重炮把持的战场陷入僵局,欧洲各国军队都在设法解除机枪的战场控制能力,大约在1915年,战场上开始出现口径只有37毫米的小型支援火炮,这种火炮有效射程通常只有1千米左右,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悄悄摸摸的部署到第一线,用榴弹轰敌机枪阵地,这应该就算是步兵炮的原型,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其中一款俄国M1915 37毫米堑壕炮(以下简称M1915)。
其实在一战前就已经存在37毫米口径的火炮了,不过那时候它们是另一种类型,例如美国就曾有单发装填的1磅炮,法国有37毫米口径的哈奇开斯转管炮,它们主要用于军舰,并非步兵支援火炮,1914年7月一战爆发后,法国军队开始将哈奇开斯转管炮用于一线部队的堑壕战,它的效果很好,不过安装在拖车上的火炮便携性还不够。
1915年,一位名叫M. F. Rosenberg俄军上校为步兵开发了一种高机动能力的小型火炮,也就是本文的主角M1915,它的正式名字是“Траншейная 37-мм пушка обр. 1915 года”。
M1915不能算是全新的武器,因为它是改装货,上校直接从哈奇开斯转管炮那“借”一根炮管过来,把它安装在带木轮的拖车上,就成了一门可以用士兵推着走的小型火炮,火炮没有传统的方向机和高低机,炮管本身连耳轴都没有,在靠近炮口的位置套上一个带耳轴的铁箍,炮尾右侧连接一个垂直的螺杆用于火炮的俯仰,俯仰角度在-5°~15°,火炮没有方向机,需要调整整个火炮对准目标,炮管上方有简易的机械瞄准具用于瞄准作战。
火炮全重约180千克,全长1.6米,炮管长0.7米,宽1米,高1米。它主要由3部分组成,包括炮管、拖车架和两只轮子,重量分别为74千克、82千克和25千克,炮组可以有选择的安装一面矩形炮盾,炮盾厚度有6或8毫米两种,防御力有点差异。
火炮发射512克重的榴弹,炮口初速度442米/秒,最大射程3.2千米,最大射速约8发/分钟,起初设计要求火炮能在成年人1000~1200步的距离做到精确射击,这个要求有点奇怪,它并不是米或码这类标准的长度单位,后来的实战证明火炮能在1千米左右做到精确射击,用来“黑”机枪火力点完全够用。
M1915随俄军参加了一战,芬兰军队在1918年的战斗中缴获了几门,当时芬兰军队对它还挺重视的,并且认为可以把它当反坦克炮用,从基本结构上来看它确实与小口径反坦克炮相似,这几门炮一直被保留下来参与了1939年的冬季战争,芬军很快发现这小炮根本打不动坦克,它在威力、射程等方面也已经落后,没多久撤下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