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心理学能教会自己如何谈恋爱,或者如何发展和保持亲密关系。
别说,还真有这么一本书,叫《亲密关系》,里面就通过科学的心理学实验和研究方法,解释了不少和爱情有关的心理机制。
叫《亲密关系》的书有好几版,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亲密关系(第3版)》,署名作者有四位:莎伦·布雷姆(心理学博士)、罗兰·米勒(心理学教授)、丹尼尔·珀尔曼(心理学教授)、苏珊·坎贝尔(心理学博士)。
这个版本早就停印了,只能买二手,或者在万能的宝上买影印版。
本书共有五个部分,14个章节:
第一部分:亲密关系研究导论。包括“关系的要素、研究方法”两个章节;第二部分:相识及亲密关系的基本过程。包括“吸引、社会认知、交流、相互依赖”四个章节;第三部分:友谊与亲密。包括“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爱情”两个章节;第四部分:关系问题。包括“压力与紧张、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冲突与暴力”三个章节;第五部分:亲密关系的丧失与增进。包括“亲密关系的解体与丧失、孤独、培育亲密关系:获得、保持和修复”三个章节。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主要侧重于研究亲密关系(重点是爱情)的心理机制,被划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本书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尽管会涉及到白种人、黑人、亚裔、拉丁裔、印第安人等不同种族,但在阅读时,仍需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思辨地看待其中的一些结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普读物,阅读起来会有一点点门槛(尤其是研究方法和涉及到实验与统计分析的部分),不过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书中穿插着不少生动的小例子以及简易心理量表,都颇具实用性,并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书中内容及了解自我;对亲密关系的产生、发展相关的心理机制说得比较详实,偏理论研究,当然也有一些例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比如:和陌生女性搭讪的最好开场白是“你好”,而不是像孔雀开屏一样讲个笑话或者什么惊人言论);更适用于较普遍较常见的亲密关系类型,一些比较特殊的亲密关系可能不太适用(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可参考性);书的价值是通过介绍亲密关系的心理机制,让读者从心理层面更了解亲密关系,进而更可能做出相对较正确的决策,而不是随便套用几个研究结果,就来“教你谈恋爱”、“恋爱速成”、告诉你“爱情的套路”,如果你只是想当一颗韭菜,那这本书不适合你。
因为书中内容比较多,很难用一篇文章讲清楚,之后会考虑出一个系列,专门讲这本书,如果你想看,可以留言告诉我。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就简单地总结引用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来安利这本书:
本书的写作目的比起科学真理来,人们通常更喜欢一些简单的胡言乱语(比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因为掌握科学真理需要费一些功夫和周折,但是要知道科学和真理的严谨性不是缺点,宣称自己总是正确的人/读物更容易犯错,也更可能是骗子。
性别差异没那么大在亲密关系的心理机制中,性别的差异并没有你想象的,或者那些流行言论说的那么大,男性和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各种欲望、兴趣和需求差别很小,男女根本不是“对立”的性别。
人性影响的结果两性在繁衍后代上的投入是不同的,在数量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具优势(假如同是一年内和100个不同的异性发生关系,男性可能最多会是100个孩子的父亲,而女性可能只会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但男性要忍受父性的不确定性(除非非常相信伴侣的忠诚,否则不能确定自己是伴侣孩子的父亲,而女性则可以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因此女性会比男性更为谨慎地选择伴侣,男性则对婚姻的不忠尤为警觉。
关系的阴暗面亲密性存在回报和成本,但人还是会冒险去寻求亲密关系,因为人是一种彼此需要的社会性动物。
吸引的要素积极效果是一种回报,这种回报是产生吸引的基础。越接近(常见面)越容易产生吸引,不过通过接近产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外表对产生吸引力有很大影响;越相似越有吸引力,互补会偶尔产生吸引力;亲密关系中存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受干涉的亲密关系越有可能会增加吸引力,不过并不总会发生。
男人女人想要什么不论男女,都认为热情善良、性格好及感情得到回应是对朋友或恋人的三个最重要的要求。
人际关系的亲密区前胸延伸至1.5英尺(约合0.4572米)处,两个人如此接近的面对面站着,他们的交往有可能充满爱意或敌意,越亲密的人,物理距离越近。
爱情三元论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三块不同的基石“亲密、激情、承诺”能组成不同类型的爱情。三种成分的有或无可以组合成以下几种类型的爱——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友伴的爱比浪漫的爱更稳定也更持久。
亲密关系的压力与紧张通常有害羞、嫉妒、欺骗和说谎、背叛几种行为。其中男女两性在背叛的倾向性上没有太大差异;年长、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较少产生背叛行为;不快乐、适应能力差、常怀恨在心、报复心重且多疑的人,更容易频繁产生背叛行为;在亲密和有承诺的关系中,受害者更容易原谅背叛行为。
关于亲密关系中的暴力男性更多使用“男性特权、经济虐待、进行强迫和威胁、恐吓、感情虐待、孤立、淡化/否认/责备、利用孩子”等暴力手段,女性更可能且频繁对伴侣进行身体攻击,尽管效果非常小。
女性不因为伴侣虐待行为离开的原因首先,经济地位是关键因素;其次,对关系的承诺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束缚;最后,自动将“爱情”作为留下的原因。
培育亲密关系主要是获得、保持和修复三方面,大体就是使用更积极的行为和心态,以及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两方面,具体内容比较老生常谈,就不赘述了。
在当下这个社会思潮普遍浮躁,人们普遍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担忧的时代,非常推荐阅读这本书,其中的心理学知识,能给大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和指引。
到这里,再强调一下关于版本的问题,其他常见的版本还包括: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亲密关系(第5版)》,作者是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人民邮电出版社和中国工信出版集团出版的《亲密关系(第6版)》、《亲密关系(第7版)》,作者都是罗兰·米勒;英文版《亲密关系(第8版)》,作者为罗兰·米勒,暂时没有中文版。此外还有另一个作者(克里斯多夫·孟)写的《亲密关系》,我没看过,所以不做评论。
因为爱情本身是经典且复杂的,时代再怎么变,择偶标准再怎么变,产生爱情的心理机制不会快速发生大幅变化,也不可能被完全以科学来解读。所以,关于版本方面,我就推荐自己看过的莎伦·布雷姆等人著的《亲密关系(第3版)》。
最后,以一句没什么诗意的话作为结尾:爱至少要包含四个条件——照顾、责任、了解、尊重。
人生不长,爱一个人就好好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