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帝国的缔造者:沙姆希-埃达德王朝的崛起与陨落

2019-11-01     思究录究

亚述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能力和残酷的镇压、征服手段而闻名于世,在《圣经》中,亚述人甚至被描绘成了一个邪恶的帝国。贯穿历史。对于亚述的敌人,亚述自然是一个噩梦般的存在,但是对于帝国内的子民,无疑百般受益。

亚述人

在亚述帝国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时期,不仅继承了巴比伦人、阿卡迪安人的文化艺术,将之发扬光大,亚述帝国运行的模板也是后来许多国家的在管理方面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军事方面,亚述从一个领土面积比英国威尔士还小的地方,夸张到横跨亚洲、非洲两大洲、并占有中东最肥沃的农业区-星月沃地,靠的就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亚述之前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资料或者经验留下来给亚述人参考,教他们如何管理一个国家,教他们如何行军打仗,教他们怎样去改革,从旧帝国的沙姆希埃达德一世王朝开始直到新帝国阿舒尔巴尼帕尔统治时期的顶峰时刻,亚述人几乎就是在摸爬滚打中自学如何掌控和运营一个帝国。

尼尼微城复原

亚述帝国虽然在公元前七世纪灭亡了,但那一套对帝国的运行模式,却被后来的米底亚、波斯等强国继承。今天我写的则是关于亚述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沙姆希-埃达德王朝的崛起和陨落,但是在这之前,我想先谈谈之前的历史,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亚述人的故事。

在亚述将近1800年的历史中,从大的维度上来说,分为四个时间段:上古时期、旧帝国时期、中帝国时期和新帝国时期,一共有120位有记载的统治者,上古时期有30位统治者,从旧帝国时期到新帝国时期共经历六个王朝90位统治者。

上古时期大约在2450-2025BC,统治者的记载被分成了三个部分:

1. 帐篷里的王:共17个

2. 先祖之王:共9位

3. 名字刻在砖上未知的王:共3位

这些国王除了名字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不过通过对遗迹的考究和当时情况联系来看,帐篷里的王大概暗指当时这片土地所居住的人为游牧民族,这17位王中唯有两位有历史记载,第十六位乌什比亚(Ushpia)和他的儿子第十七位阿比尔夏尔(Apiashal)。

乌什比亚据称结束了族人们的游牧生活,带领他们建造城市,而亚述帝国的心脏阿舒尔(Ashur)就是在乌什比亚统治时期建成。而阿比尔夏尔开始的9位先祖之玩,均是子承父业。阿舒尔对于亚述帝国,就相当于罗马对于罗马帝国,它是亚述人认同感的标志,也是亚述帝国长期的首都。

阿舒尔古城遗址

公元前2450-2025这段时间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先后被两个超级集团统治,阿卡迪安帝国和厄尔第三帝国。在这段时间里,亚述先民还不像他们后来的继任者那样热衷于战争,而是一门心思跑商,他们建立了许多的贸易据点,最远甚至到达了今天的土耳其。阿舒尔城的选址,也极可能是为了方便做生意,阿舒尔位于提格里斯河的河畔,在古代灌溉系统还不发达的年代,河岸是非常理想的农业区,发达的农业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而提格里斯河则是围绕了半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沿河的两岸有许多城市,这条河可以说是当年的贸易要道。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后来阿卡迪安帝国和厄尔第三帝国后来都因为干旱引起的国内秩序紊乱外加游牧民族入侵解体,而厄尔第三帝国灭亡时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游牧民族移民浪潮—亚摩利人(Amorite)。

阿卡迪安帝国

亚摩利人应该不是专指某一个民族,而是一群有着共同文化背景的族群,早期生活在以色列王国一代巴勒斯坦地区,后来被以色列王国击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他们袭击了虚弱厄尔第三帝国,占据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生活在荒漠之中过着苦哈哈日子的亚摩利人见到土地肥沃,城池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后,决定在这里定居。厄尔第三帝国被亚摩利人瓜分了,许多亚摩利人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与本地的一些政权对峙。亚摩利人后来几乎都接受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宗教和文化。

亚摩利人入侵

公元前2025年之后,厄尔第三帝国崩溃前,阿舒尔居民独立了出来,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王朝:普泽-阿舒尔王朝(Puzur-Ashur),由普泽-阿舒尔一世创立,历史他的记载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简单提到了下“他加固了城墙”,普泽阿舒尔王朝传世八代,控制领土也局限于阿舒尔一带,可能王朝的重心还是在商业上。

亚摩利人浮雕

刚才提到额亚摩利人的后代中,就有亚述帝国旧帝国的开创者沙姆-希埃达德一世(Shamshi-Adad I, )和著名的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汉谟拉比的祖先攻占了巴比伦地区,而汉谟拉比继承先人的位置统治巴比伦),沙姆希埃达德一世则是一个亚摩利人部落首领的儿子,其父统治时期攻占并统治了(埃卡拉图姆)Ekallatum。有趣的是,沙姆希埃达德一世所列的祖先列表里的祖先和汉谟拉比列的祖先是一样的。

亚摩利人女性雕塑

这里大家可能也发现情况了,沙姆希-埃达德并非当时的本地人,而是通过征服阿舒尔一带的地区建立了亚述帝国。沙姆希埃达德一世年轻时子承父业继承了爱卡拉图纳的统治权,此时的他在文献中记载不是国王,而是军阀和佣兵一类,其父的部落应该只是占据埃卡拉图姆并把这里当做自己的据点。

亚摩利人-汉谟拉比王

沙姆希-埃达德在接过其父亲的统治权后打算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周边势力状态是阿舒尔和马里王国为了争夺贸易据点的主导地位而进行冷战,阿舒尔的居民是阿卡德帝国的遗民,而马里王国同样是由亚摩利人入侵后建立的王国。这个时候沙姆希埃达德却犯了一个错误,渡过幼发拉底河袭击同为亚摩利人统治的马里王国并被其击退,当他处于虚弱状态的时候他的座城市遭到了国王纳拉姆辛(Naram-sin)的袭击,沙姆希-埃达德战败后被流放。

关于国王纳拉姆辛(Naram-sin),在同一时间段,阿舒尔的国王和艾舒努纳(Eshnunna )的国王都叫纳拉姆辛。我搜集的资料中,有说被阿舒尔袭击,也有说被艾舒努纳袭击的。但是根据地理位置来看,埃卡拉图姆、阿舒尔、艾舒努纳在一条线上,阿舒尔夹在二者之间,如果艾舒努纳要袭击埃卡拉图姆要么借道阿舒尔,要么绕远路。借道这种事情是很敏感的(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来打我),尤其那个年代处于混战时期,除非是百分百铁杆盟友才有可能有这种机会。当时二者既不是盟友也不是联军。而且根据后来艾舒努纳进攻阿舒尔的事件来看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所以基本没有借道的可能性。而绕远路呢?为什么艾舒努纳会花费大量的补给去进攻一个离自己很远的暂时不会有威胁的势力?因此,这里袭击埃卡拉图姆的应该就是阿舒尔,作为阿卡德帝国遗民的阿舒尔再见到曾经许多城市都被亚摩利人占领后也可能会觉得身边的亚摩利人对自己都是威胁。

三座城市位置

无家可归的沙姆希-埃达德只能去同为亚摩利人统治的巴比伦王国寻求庇护,在这里,他与巴比伦的统治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在巴比伦军中服役。经过三年漫长的等待,沙姆希-埃达德终于等来了赢回王位的机会,纳拉姆辛病死了,知道这个消息后他立马返回爱卡拉图纳召集人手赶走了入侵者,赢回了王位。沙姆希-埃达德并不只满足于做一个城主,他想要的是一个帝国。

目光敏锐的沙姆希-埃达德自然不会这个既能提供大量粮食产量又方便做生意的城市。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艾舒努纳进攻了阿舒尔。趁着阿舒尔处于虚弱状态,雄心勃勃的国趁机占据了阿舒尔,在公元前1808年彻底占领了阿舒尔周围所有的地盘。

作为一个外族人,沙姆希-埃达德可能觉得群众对他的统治不会买张,左思右想,一拍脑袋决定:“干脆我就和他们说我祖上也是本地人好了”。于是沙姆希埃达德通过各种努力把自己的祖先和阿舒尔的建城者乌什比亚联系在一起,并对外宣称他是乌什比亚的后人,他也是这个国家合法的继承者。历史没有记载当时亚述群众对这个举措的反应,相信与否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亚述人后来的继任者们都把沙姆希埃达德一世也看做自己的一分子,因为在后来沙姆希-埃达德王朝崩溃后,继任的亚述统治者中,出现了很多以沙姆希埃达德为名的国王。

沙姆希-埃达德坐稳位子后,为了给自己增加BUFF,决定为建立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中的主神enlil建造一个城市(当时的人确实非常迷信,他们常会把帝国的生死存亡归咎于神,在苏美尔的神话中,恩利尔有次觉得人类太吵了的就发大水淹死了一批人类,当时的群众也把厄尔第三帝国的灭亡归咎于对神的不尊敬上),这一次,则是瞄准了一个废弃的城市泰尔雷兰(Tell Leilan),这座城市在阿卡德帝国时期是一个庞大的农业产区,后来由于干旱而被废弃,于是沙姆希埃达德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城市,并将其命名为舒巴特恩利尔(Shubat-Enli),意为主神恩利尔的居住地,并将这里打造成新首都。

舒巴特恩利尔位置

定都舒巴特恩利尔的亚述

刚才提到的同为亚摩利人统治的国家马里,它的中心城市是马里,这座城市是连接安纳托利亚、地中海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贸易的关口,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商队要经过马里,由此给马里带来了巨额财富。马里当时由利姆王朝统治。当时的马里在前1800年发生政变,国王被人刺杀(据称很大可能是被沙姆希埃达德所支持),国王的儿子齐姆里-利姆(Zimri-Lim)也被迫逃亡到了邻国雅木哈德。沙姆希-埃达德便打着为同为亚摩利人的马里国王报仇的旗子进攻毛里王国(这和大清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子入主中原同一个套路)。公元前1795年,沙姆希-埃达德完全占领了马里。之后,他把他的大儿子伊史米-达冈一世(Ishme-Dagan I)和二儿子雅思玛-埃达德(Yasmah-Adad)立为共同国王掌管他的新国家,大儿子派去管理他的旧都爱卡拉图纳,二儿子则留在马里掌管这片新的土地。

沙姆希-埃达德相对来说更钟爱他的大儿子,大儿子能力强,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很得民心,沙姆希-埃达德一世死后甚至维护了风雨飘摇的国家。二儿子相对大儿子而言不够成熟,做事欠缺考虑,甚至很多事情都要大哥和父亲的指导才能办妥,在现存的父亲与二儿子通信的泥板内容中也有很多父亲对二儿子的责骂。二儿子掌管马里的期间。也许是对自己的能力堪忧吧,就想神能不能赐予自己力量。二儿子建造了很多神像,对诸神进行了多次献祭而完全不考虑花费。本来沙姆希埃-达德对马里地区每年规定的贡品就已经让马里地区比较吃紧了,在加上二儿子的铺张浪费,弄得马里地区民不聊生。不过从大的方面上来看,沙姆希埃达德凭借自己的铁腕依旧能够维护帝国统治的完整性。

齐姆里-利姆

在沙姆希-埃达德统治期间,还征服了尼尼微城、阿尔比勒斯(Arbeles),并将阿舒尔和尼尼微,阿尔比勒斯这三个城市连城一个重点发展的三角区域,这三个区域通过提格里斯河的三个枝干河流相连接,这片区域的人民也许在帝国的稳定之下受益颇多,发展迅速,因此当时的经济、文化、幸福感均在其他城市之上,迅速形成了一片拥有自我认同的地区,也就是亚述核心区,这也是沙姆希埃达德此生最高的成就,千百年来,无论这片土地被谁占有,被谁洗劫,都没有动摇过他们是亚述帝国子民的信念,帝国的版图收缩或扩张,这里一直是帝国心脏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的亚述国王们都把沙姆希-埃达德看做亚述帝国的缔造者的原因吧。这整片被征服的土地,就是新兴的亚述沙姆希埃达德王朝。

征服马里王国后的亚述版图

原来毛里王国的王子齐姆里-利姆(Zimri-Lim)逃到雅木哈德(Yamhad)之后成为了雅木哈德国王的女婿,这不可避免的就使雅木哈德与新兴的亚述帝国,沙姆希-埃达德为了制衡雅木哈德,把女儿嫁给了雅木哈德下边国家卡特那(Qatna)的国王,之后几年,双方冲突不断,互有胜负。但是一只游牧民族的突然来袭打破了平衡。当亚述军队在前方与雅木哈德激战的时候,亚述帝国的后方遭到了游牧民族的劫掠,幼发拉底河上方包括亚述核心区在内的土地均未能幸免。也许是年纪大了,沙姆希-埃达德的能力也每况愈下,逐渐把权力转移给大儿子伊史米-达冈一世,最终于公元前1776年去世。大儿子只能率领残余力量负隅顽抗。

齐姆里-利姆亲自率领了另一支军队绕路幼发拉底河下方袭击了二儿子所掌管的马里地区,由于二儿子的铺张浪费,早就透支了这片地区,他本人也是无能之辈,迅速便被驱逐,齐姆里-利姆(Zimri-Lim)成功复国并夺回了王位。并乘着伊史米达冈一世主力在边境抗敌的时候占领了亚述其他地盘。伊史米达冈被夹在了中间,前方与后方的贸易路线也完全被切断。最终寡不敌众的伊史米达冈只能跑去老朋友巴比伦王国求援。当时巴比伦的国王便是大名鼎鼎的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此时为了制衡逐渐膨胀的马里王国,便答应了伊史米达冈回出军帮助他夺回亚述核心区,但是条件就是亚述从此成为巴比伦王国的附庸。无奈之下伊史米达冈接受了条件,虽然成功夺回王位,但是亚述帝国成为了巴比伦的附庸。

伊史米达冈受到女神伊娜娜的接见

公元前1755年伊史米达冈去世,他的三个儿子:穆特阿什库尔(Mut-ahkur)、里姆什(Rimush)、阿西努姆(Asinum)相继上位,都没有做出什么特别杰出贡献,前两位在巴比伦的统治下渡过自己短暂额一生,到了阿西努姆统治时期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死了,他的儿子疲于应对权力交接时此起彼伏的叛乱,无力控制亚述地区,大臣普泽尔-辛(Puzur-Sin)趁机以阿西努姆是巴比伦王的代理人,自己要解放亚述为由发动政变将阿西努姆驱逐。至此,沙姆希埃达德王朝覆灭,开始了混乱的“篡位七人”时期,这段时期的权力交接均是通过政变,而亚述帝国也开始了它的第一个混乱时期。

直到最后一任篡位者阿达西(Adasi)的儿子在公元前1700年上位时,开创了长达680年统治的阿达西德王朝(Adaside),这个王朝起起伏伏,版图扩大又收缩,甚至有段时间成为米坦尼帝国的附庸,但是依旧能够一次又一次的打败对手,如果说沙姆希埃达德王朝的主要功绩是创立了并使得亚述核心三角区拥有了亚述民族认同感,那么阿达西德王朝则是建立了大亚述共荣圈,为后来其他亚述王朝的帝王创立横跨亚非大陆的帝国创造了基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zk9KG4BMH2_cNUglm5b.html